第1205章 玉壶颁金,流离浙东(1130-1132)(1/2)
第五章 玉壶颁金,流离浙东(1130-1132)
绍兴元年(1131)的春雨连绵不绝,李清照暂居在绍兴府的一处赁宅中,对着满箱受潮的碑帖发愁。忽然旧仆赵忠冒雨闯入,面色惨白:“夫人!临安传来消息,有人...有人诬告老爷生前曾将御赐玉壶献予金人!”
李清照手中的除霉艾草应声落地。那柄羊脂玉壶是徽宗皇帝亲赐赵家的殊荣,赵明诚生前连赏玩都舍不得,如今竟成了通敌的罪证。她颤抖着打开密室,看见玉壶安然躺在紫檀匣中,壶身刻着赵明诚亲笔所铭“金石同寿”——这四个字此刻竟显得如此讽刺。
“备车!去行在所!”她当机立断。此时宋高宗正漂流在海上躲避金兵,追踪御驾意味着要带着最后六车文物穿越战火。老仆跪地苦劝:“夫人三思!这一路盗匪横行...”李清照已将《金石录》手稿缠在腰间:“明诚的清白比性命要紧。”
逃亡之路比想象中更艰险。某夜宿在曹娥江畔的荒村,她听见守夜人哼唱《木兰辞》,忽然想起靖康元年与赵明诚在青州整理古乐府的情景。那时他说:“若逢乱世,我辈当效法班昭续写《汉书》。”而今她确实在续写,写的却是如此惨痛的一笔。
行至嵊县境内,他们改走水路。乌篷船行至剡溪深处,李清照将最重要的书画藏在枕舱。夜半时分,她恍惚梦见赵明诚在船头煮茶,忽闻异响惊醒,只见船板已被凿开大洞,江水混着墨香涌来——盗贼用调虎离山之计,趁众人堵漏时盗走两篓书画。
“停车!停船!”她嘶喊着扑向船沿,但见月下波光粼粼,哪里还有贼人踪影?那是他们夫妇耗费二十年心血收集的珍品:张旭草书《肚痛帖》摹本、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粉本,还有赵明诚临终前还在校勘的《周宣王石鼓文》拓片。
此后三日,李清照沿着剡溪徒步寻找。鞋履磨破,她就解下罗裙裹足;饥渴难耐,便掬溪水止渴。某个黄昏,她在樵夫家中歇脚,忽见灶膛里飘出半张焦黄的纸——竟是米芾的《蜀素帖》残页!纸角“元章”落款处还留着赵明诚的朱批“此笔如刀”。
她捧着残帖失声痛哭。老樵夫惴惴道:“前日捡来引火,夫人若要,灶膛里还有...”李清照不顾灼烫伸手入灶,十指烫出水泡才抢出几片残纸。当晚在破庙中,她借着月光拼凑残片,忽然笑出声来——那是当年在汴京,米芾与他们打赌输了,当场挥毫写下的戏作。
墨迹犹在,人琴已亡。她提笔在残帖边缘写道:“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写至“相从”二字,一滴泪晕开了墨迹,恰如当年在青州泼茶染湿的稿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