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西湖烟雨:词酒风流(1/2)
第四章 西湖烟雨:词酒风流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携家眷抵达杭州。这位三十六岁的通判立于望湖楼头,看着烟雨中西湖的潋滟波光,三年来的朝堂阴霾仿佛被湖风吹散。他在酒肆墙壁题下“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墨迹未干便被店主人用碧纱笼罩——杭州百姓早已听闻这位名满天下的才子。
西湖初遇与词境开拓。
次日巡察盐事,苏轼在孤山偶遇老僧惠勤。二人坐在放鹤亭中,看白鹤掠过葛岭,老僧忽然说:“通判眉间有雷霆气,何不让它化作砚中云?”苏轼闻言大笑,解下官印置于石凳,脱口吟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当“欲把西湖比西子”句出,林间宿鸟惊飞,惠勤合十赞叹:“从今往后,西湖当有西子湖之别称矣。”
在杭州的四年间,苏轼真正实现了词的革命。他打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窠臼,将山水田园、民生疾苦、人生哲思尽数纳入词境。某日巡视钱塘江堤,见弄潮儿在滔天白浪中沉浮,归途便写下“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让市井劳动者的矫健身姿首次进入文人词作。这些清新刚健的作品随着漕船北上传入汴京,连王安石在读至“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时,也不禁对儿子王雱感叹:“苏子瞻已得李太白三分仙气。”
琴操悟道与湖山因缘。
苏轼与歌妓琴操的交往,最能见其性情。某日西湖诗会上,这位于潜县令献给苏轼的才女,在画舫中忽然发问:“何谓湖中景?”苏轼不答,提笔在团扇上写道: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琴操又问:“何谓景中人?”
苏轼续写:
“裙拖六幅潇湘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