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功高震主:无解的生存困境(1/2)
邙山之战后,高长恭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但也为他埋下了杀身之祸。北齐后主高纬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性格懦弱,猜忌心极强,又宠信奸佞,对功高震主的大臣始终心存忌惮。
一次,高纬与高长恭闲聊,谈及邙山之战时,假意关切地说:”四哥这样冲进敌阵,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啊?” 高长恭一时感动,脱口答道:“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根本来不及多想。” 这本是肺腑之言,却触动了高纬的敏感神经 ——“家事” 二字,在君主眼中无异于觊觎皇权的信号。
更让高纬不安的是,《兰陵王入阵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士兵们每次演唱时,都对高长恭赞不绝口。在高纬看来,一个宗室将领拥有如此高的威望,简直是对皇权的威胁。历史学者王怡辰指出:“高长恭之祸,始于邙山,成于声望。后主既无治国之才,又忌宗室之强,长恭之死,实属必然。”
此时的北齐朝堂,已经被奸佞小人把持。侍中祖珽、中常侍和士开等人嫉恨高长恭的战功与威望,不断在高纬面前进谗言,诬陷高长恭 “意图谋反”。高纬本就对高长恭心存猜忌,经这些人挑拨,更是杀意渐生。
高长恭并非没有察觉危险。他深知高氏家族的血腥历史,文宣帝高洋杀尽北魏宗室,孝昭帝高演杀废帝高殷,武成帝高湛杀南阳王高绰,宗室相残早已成常态。自己功高震主,又无强大外援,随时可能遭遇不测。
为了打消高纬的猜忌,高长恭开始采用 “自污” 的策略。定阳之战后,他代替段韶统率军队,却常常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亲信尉相愿对此不解,问道:”大王受到朝廷重托,为何要如此贪心呢?” 高长恭沉默不语。尉相愿又说:”莫非是因为邙山之战立下大功,害怕功高震主,才故意做这些让人看不起的事?” 高长恭这才点头承认。
尉相愿却连连摇头:“大王此举大错特错!朝廷如果猜忌您,这些贪腐之事正好可以成为罪名,这不是躲避灾祸,而是招来灾祸啊!” 高长恭闻言大哭,急忙向尉相愿请教对策。尉相愿建议:“您已经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又打了胜仗,声望太高,最好的办法是假托有病,回家休养,不再过问朝政。”
高长恭听从了尉相愿的建议,开始频繁“生病”。武平三年(572 年),他借口 “面部生痈”,不再上朝;次年,朝廷准备对南陈用兵,高长恭担心被再次起用,竟然故意不医治病情,希望能彻底隐退。他曾叹息道:“我去年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作呢?” 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可想而知。 高长恭的退让并未换来安宁。此时的北齐已是风雨飘摇:北周在宇文邕的治理下日益强大,不断出兵攻打北齐;国内则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高纬虽然昏庸,却也知道高长恭是难得的将才,既想利用他打仗,又怕他谋反,这种矛盾的心理最终转化为杀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