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太空站与上升的星港(1/2)
运输舰入列后的第三个月,主基地的星港上空总是盘旋着淡蓝色的推进器尾焰。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大气层时,运输舰正缓缓升空,舰身下方悬挂着空间站的最后一块巨型合金舱体——这块长80米、宽35米的舱体表面布满管线接口,是空间站核心控制室的外壳,由重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连续运转6小时才锻造完成。
太空里,三十余台t280型ScV正悬浮在半成品空间站旁,背部推进器喷出细微的气流,像一群银色的工蜂。它们的机械臂精准地抓住舱体边缘,将其与空间站的主体结构对齐,焊接器的火花在漆黑的太空中绽放,像转瞬即逝的星辰。汤姆坐在“2号运输舰”的指挥舱里,通过全息投影实时监控着拼装进度,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滑动,调整着ScV的作业角度:“左边三号ScV,再往左移三厘米,对,保持稳定——焊接温度调到1800度,别烧穿合金板!”
三个月来,这样的运输与拼装每天都在进行。从空间站的基础框架,到能源舱、物资储备舱,再到生命维持系统,每一块部件都由运输舰往返太空与地面十数次才运送到位。如今,这座悬浮在星球轨道上的庞然大物已初见雏形——主体结构像一个巨大的银色十字,十字的每一端都延伸出数条合金支架,预留的接口处还裸露着金属断面,等待着星港的对接。
“指挥官,空间站主体结构已完成90%,核心能源舱的冷聚变反应堆已调试完毕,现在就差星港对接了!”汤姆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只要8座星港升空合体,咱们就能在太空建‘工厂’,600米以上的大型星舰,以后再也不用在地面拼了!”
奥古斯都站在指挥中心的舷窗前,抬头望向太空——用特制望远镜能看到空间站的微弱轮廓,像一颗悬浮在星空中的银色种子。他转头看向身边的米勒,后者手里拿着最新的装备升级清单,嘴角带着笑意:“正好,部队的装备升级也刚完成,现在兄弟们的家伙,可比半年前厉害多了。”
这三个月里,冷聚变核心的小型化突破彻底改写了装备格局。陆战队员的动力装甲外表虽无太大变化,但内部液压系统的功率提升了30%,一拳能砸穿之前的动力装甲;劫掠者的榴弹发射器与动力甲融为一体,右臂的装甲开口就是发射口,内置的弹药合成器能利用战场环境中的金属碎屑生成榴弹,再也不用为换弹时的火力空缺而焦虑——有次训练中,一名劫掠者连续发射30发榴弹,发射器连一丝过热的迹象都没有。
火蝠的火焰喷射器优化了燃料雾化技术,火焰覆盖范围扩大了15%;医疗兵的动力甲右手新增了两个银色注射器,里面装满纳米级修复液——上个月有名陆战队员在训练中被模拟弹击穿大腿动脉,医疗兵当场注射修复液,半小时后他就能重新扛着高斯步枪跑步,连疤痕都淡得几乎看不见。
地面载具的升级同样显着。恶火战车的引擎功率翻倍,内置的弹药合成器让它能持续喷射榴弹,曾经需要频繁返回补给站的“短腿”问题彻底解决;歌利亚武装机器人的装甲厚度增加了30%,肩部的防空导弹和机炮都能自主生成弹药,在模拟防御训练中,一台歌利亚独自扛住了一个小队的火力进攻,导弹和子弹却越打越多;攻城坦克的主炮射程延伸至11公里,冷聚变反应堆提供的稳定能源,让它在开炮时再也不会出现动力波动。
“装备升级到位,空间站也等着收尾,是时候让星港‘上天’了。”奥古斯都对着通讯器下达指令,“通知8座星港,清空内部人员,所有设备切换至自动驾驶模式;运输舰部队准备,每艘星港配8艘运输舰,负责牵引升空。”
指令下达后的两小时里,8座星港陆续完成人员撤离。部分陆战队员和工程师们站在星港外围的停机坪上,仰头望着这座陪伴他们半年多的“空中工厂”——星港的外壳已涂装成银灰色,与空间站的色调保持一致,底部的引擎喷口正预热,发出低低的嗡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