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技术破冰与“未来”共识(1/2)
时机成熟了。陈峰选择在北大图书馆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等待着林枫。他知道,经过几次“论文补给”,林枫的好奇心已经被吊到了最高点。
果然,当林枫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习惯性地走向那个熟悉的期刊架,并再次“意外”发现一份夹在《软件学报》里的、关于“基于用户行为的搜索结果个性化排序”的前瞻性论述(这完全是陈峰根据未来趋势“编撰”的提纲)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拿着那份薄薄的提纲,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阅览室,最终,定格在了安静坐在角落、面前摊开着一本《计算机系统设计》却似乎并未认真阅读的陈峰身上。
四目相对。林枫的眼神充满了审视、疑惑,以及一丝遇到同好的探究。陈峰则回以平静而坦诚的微笑,并做了一个“请坐”的手势。
林枫犹豫了几秒,最终还是拿着那份提纲,走到了陈峰对面的座位坐下。
“这些……都是你放的?”林枫开门见山,扬了扬手中的纸张,声音压得很低,但带着不容置疑的质问。
“是我。”陈峰坦然承认,合上了面前的书,“林同学,重新认识一下,陈峰。之前的方式可能有些冒昧,我为此道歉。但我对你们研究方向的兴趣,以及对技术的尊重,是真诚的。”
林枫紧紧盯着他,似乎在判断他话里的真伪:“你怎么会懂这些?这些论文和观点,有些甚至还没被主流学界广泛讨论。”
陈峰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他不能暴露重生,但可以包装自己的“远见”:“我不算精通,但我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判断逻辑。我相信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的连接与获取,而如何高效、精准地从海量信息中找到所需,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技术瓶颈和商业机会之一。你们研究的方向,恰恰就在这个关键路径上。”
他指了指林枫手中的那份“个性化排序”提纲:“比如这个,现在的搜索引擎可能只关注页面本身的相关性,但未来,用户是谁、他过去搜索过什么、点击过什么,这些行为数据都将成为优化搜索结果的关键。这需要更复杂的算法和更大的数据支撑。”
林枫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陈峰这番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最近正在思考如何超越单纯的关键词匹配,引入更多维度来提升搜索质量,个性化正是他模糊构想中的一环!
“你……你也认为搜索应该走向智能化、个性化?”林枫的语气带着一丝遇到知音的激动,但随即又警惕起来,“但这需要庞大的用户行为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不是我们现在能实现的。”
“现在不能,不代表未来不能。”陈峰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充满蛊惑力,“技术是迭代的,需求是驱动的。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布局底层技术,不做技术储备,等到用户需要的时候,就晚了。我相信,以你们团队的技术能力,完全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先搭建原型,验证核心算法,等待硬件和网络条件的成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