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文化生态中的记忆活化与当代转译(2/2)
“记忆活化”还延伸到了社区层面。团队在10个城市开展“老物件交换会”,居民可以带自家的老物件来,换一个“转译产品”,同时留下物件背后的故事。在北京的一个社区,70岁的赵大爷用自己的旧收音机,换了一个印有收音机纹路的蓝牙音箱。“这音箱能放我当年听的评书,音质比老收音机好多了,但上面的纹路,让我想起当年蹲在院子里听《岳飞传》的日子。”赵大爷说。
计划实施半年后,有个意外的发现:参与“记忆活化”的年轻人,开始主动给家里的老物件拍照、记录故事,上传到“文化共创平台”的比例增加了60%。一个00后女孩在视频里说:“以前觉得奶奶的旧毛衣不好看,现在才知道,那上面的花纹是她跟着收音机里的教程学的,当时没有网购,毛线都是一点点攒的。我用奶奶的花纹织了条围巾,同学都说好看,这大概就是‘传承’吧。”
苏星晨在整理这些案例时,注意到一个共同点:所有成功的“转译”,都抓住了老物件里的“情感密码”——缝纫机的“精密里的温暖”,搪瓷缸的“粗糙中的坚韧”,日记本的“等待里的希望”。“这些情感是跨越时代的,”她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密码翻译给现在的人听。”
“记忆活化角”又添了新物件:一个2008年的奥运吉祥物“福娃”玩偶,磨损的边角里藏着志愿者的故事;一个2015年的智能手机,里面存着某对情侣异地恋时的聊天记录。旁边的VR设备里,新的故事还在不断更新。
陆延看着孩子们围着老缝纫机,听着VR里张阿姨的声音,突然想起自己爷爷的旧怀表。小时候总觉得那表走得慢,现在才明白,每一声“滴答”,都在记录着一个普通人认真生活的时光。而“记忆活化”的意义,就是让这些“滴答”声,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回响。
傍晚,夕阳透过展厅的窗户,照在那台老缝纫机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一个年轻女孩正戴着VR设备,跟着张阿姨学“锁边”的手法,她的手指在空中模仿着针线的轨迹,像在和几十年前的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击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