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文化生态的终极愿景与持续生长(1/2)
“星辰延梦”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上,陆延和苏星晨站在巨大的环形屏幕前,看着上面流淌的“文化长河”——从最初的“健康文化园”平面图,到“文化基因库”的全球数据云图,再到元宇宙里的跨时空对话场景,最后定格在一张照片:非洲的孩子、中国的老人、欧洲的年轻人,围着一台“文化基因库”终端,用不同的语言说着同一句话:“这是我们的故事。”
二十年的时间,足够让一颗种子长成大树。如今的“星辰延梦”,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变成了覆盖实体文旅、在线教育、数字保护、公益传播的全球文化生态系统。但陆延和苏星晨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规模,而是这颗“文化种子”已经在多少人心里生根发芽。
庆典上,他们发布了“文化生态2040愿景”,没有宏大的数字目标,只有三个朴素的方向:
“让每个文化都有尊严地存在”——继续完善“文化基因库”,但不再追求“全覆盖”,而是聚焦“小而美”的小众文化。比如为只有500人的亚马逊部落,建立专属的数字档案;帮中国的“独角戏”非遗传承人,用全息技术记录完整的表演体系。
“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文化创造”——开放“文化共创平台”的全部工具,让普通人也能设计自己的文化体验。一个农民可以用平台的模板,把自家的农耕技艺做成VR课程;一个教师能组合不同文化的故事,编写出适合孩子的跨文化教材。
“让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力量”——启动“文化疗愈计划”,用传统音乐帮助抑郁症患者缓解情绪;开展“冲突地区文化对话”,让不同族群的人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比如相似的民间故事)重建信任。在中东某地区,团队用AI分析了两个族群的民间诗歌,发现其中有70%的意象(如月亮、河流)表达着相同的情感,这个发现成了当地和解工作坊的重要素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