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星辰与你相约 > 第197章 跨物种文化对话的创新探索

第197章 跨物种文化对话的创新探索(1/2)

目录

“星梦自然文化园”的试运行现场,出现了一幕令人惊叹的场景:一只成年黑猩猩戴着特制的互动手环,在电子屏上用指尖点出了三个符号——这是研究团队为它设计的“食物”“安全”“伙伴”的简易标识。而在屏幕的另一端,一群孩子正通过AR设备“回应”它:用画笔画出香蕉的图案,虚拟投放到黑猩猩的活动区。

这个名为“万物对话”的项目,是“星辰延梦”最新的跨界尝试。陆延站在观察室里,看着黑猩猩兴奋地拍打屏幕,眼里闪烁着好奇:“人类总说‘文化是独有的’,但或许,我们只是没找到与其他物种‘对话’的语言。”

项目的灵感来自一次偶然的发现。动物学家周教授在合作“自然教育课程”时提到:黑猩猩会用特定的叫声传递危险信号,大象能通过低频声波问候远方的同伴,这些行为其实具备“文化的雏形”——代代相传的交流模式。这个观点触动了团队:如果能用技术搭建一座“跨物种沟通桥”,会不会让人类更懂得尊重生命?

技术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开发核心系统。他们为不同动物设计了“专属交互设备”:给灵长类动物用触屏和压力感应手环,记录它们的手势和触碰频率;给鸟类安装声音识别装置,分析鸣叫的情绪波动;给海洋生物配备水质传感器,通过它们的游动轨迹判断环境变化。

更关键的是“翻译层”的构建。AI系统通过分析百万组动物行为数据,建立了“情绪-行为”关联模型。比如,当大象发出低频“咕噜声”并伴随头部轻晃时,系统会判断为“友好问候”,并转化成人类能理解的动画:两只虚拟大象用鼻子互相缠绕。

试运行阶段,“万物对话”成了最受欢迎的项目。孩子们在“鸟类交流站”里,用特制的哨子模仿画眉鸟的叫声,AI会实时翻译:“你刚才的音调太高啦,画眉鸟觉得你在‘警告’它哦,试试温柔一点?”有个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让屏幕上的虚拟画眉鸟“回应”了一串轻快的鸣叫,她激动得跳起来:“它听懂我了!它在跟我打招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