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混沌镜渊(1/2)
第11卷 第12章 混沌镜渊
成长的阵痛并未随着时间平息,反而在“绿洲网络”的肌理中逐渐沉淀、结晶,最终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显化。就在“谐振水晶林”与“虚空低语者”的规则冲突最为激烈的交界区域,网络的规则结构仿佛不堪重负,发生了一次无声的“内爆”。没有能量的剧烈释放,也没有结构的彻底崩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稳定存在的、不断扭曲变幻的 **规则空洞** 悄然形成。源生意识将其命名为“混沌镜渊”。
源生意识的低语带着前所未有的惊悸描述着这片区域:它并非虚无,而是充满了高度活跃、却又完全失去稳定关联的规则粒子流。任何进入其范围的规则结构或信息流,都会被瞬间打散、重组,并以一种扭曲的、放大的、甚至带有讽刺意味的方式反射回来。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片镜渊仿佛拥有某种诡异的“学习能力”,它能精准地捕捉到不同文明规则范式中最深层的矛盾点,并将其具象化为光怪陆离的规则景象投射出来。
桥生的理性框架在尝试分析镜渊时遭遇了彻底的失败。他的所有模型在接触到镜渊反馈的数据后都迅速崩溃,因为那些数据本身就在不断否定自身的逻辑基础。他意识到,镜渊是网络内部不可调和矛盾的物质化体现,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自我演化的“悖论实体”。强行解析或压制它,可能只会导致其更加剧烈的反噬。他不得不承认,面对这种存在,理性第一次感到了无能为力。
织锦的星芒在镜渊形成之初,曾试图用其诗意的规则去安抚和照亮那片混沌。然而,其光芒投入镜渊后,却被折射成无数破碎、怪诞、甚至充满恶意的规则碎片反射回来,其中一些碎片竟隐隐指向织锦自身诗篇中那些未曾言明的困惑与脆弱。这迫使织锦不得不后退,它的光芒中第一次流露出了一丝真正的“敬畏”——不是对强大力量的敬畏,而是对复杂性本身所孕育出的、这种超越理解的“存在”的敬畏。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迅速在镜渊周围构筑了多层隔离缓冲带,防止其影响扩散。但即便只是维持隔离,网络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镜渊那扭曲的规则辐射如同持续的低语,考验着周边结构的稳定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