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今天真的不想加班 > 第288章 踢到铁板:林眠团队的“免疫反应”

第288章 踢到铁板:林眠团队的“免疫反应”(1/2)

目录

吴勇带着他的小组,抱着“指导”和“斧正”的心态入驻林眠事业部,本以为会像在市场部内部一样,凭借资历和“专业眼光”轻易获得话语权,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批“年轻气盛”的技术人员。然而,几次接触下来,他们尴尬地发现,自己仿佛一拳打在了坚韧的弹性橡胶上,力量被吸收、被分散,甚至隐隐有反弹回来的趋势。林眠的团队,似乎对孙志鹏那套娴熟的“否定与打压”话术,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并非源于傲慢或封闭,而是根植于林眠长期以来在团队内部刻意培养的理性、平等和基于事实的讨论文化。

又一次关于“小眠助手”某个功能模块优化的讨论会上,吴勇故技重施。这次是针对小白负责的一个用户反馈收集界面的微调方案。

小白详细讲解了她基于用户操作热力图和数据漏斗分析后提出的优化思路,逻辑清晰,数据支撑充分。她讲完后,期待地看着与会众人。

吴勇清了清嗓子,脸上挂起那副惯有的、带着点居高临下意味的“专家”笑容,开始了他的表演:

“小白啊,你这个方案呢,考虑得还是挺细致的。”他先例行公事地肯定了一句,随即转折词“但是”熟练地溜了出来,“但是,我感觉这个交互路径是不是有点太长了?用户可能会觉得麻烦。而且这个视觉呈现,不够突出,不够有冲击力,很难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眼球。我觉得,可能还需要再斟酌一下,往更简洁、更吸引人的方向去思考。”

他用的依然是那些模糊的、主观的词汇——“我感觉”、“可能”、“不够突出”、“不够有冲击力”。在过去,这套说辞往往能让缺乏自信的设计师或产品经理陷入自我怀疑,开始反复修改甚至推翻重来。

然而,小白听完,并没有露出预期的惶恐或沮丧。她只是微微偏了偏头,脸上带着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情绪的困惑,非常自然地反问了一句:

“吴经理,您觉得交互路径太长,是依据哪个用户行为数据得出的判断吗?我们现有的热力图显示,用户在这个页面的停留和操作集中在现有路径上,缩短路径是否会影响到关键信息的触达?”

她顿了顿,继续问道:“还有关于视觉冲击力,您提到的‘不够突出’,具体是指色彩对比度、元素大小还是布局层级?我们之前做过A/B测试,当前方案的用户任务完成率和满意度都是最高的。您是否有其他成功案例的数据或者更具体的设计建议,可以供我们参考优化呢?”

小白的声音清脆,语气平和,完全没有被质疑的恼怒或怯懦,只有一种就事论事的探究精神。她那双清澈的眼睛直直地看着吴勇,仿佛只是在探讨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等待对方提供更有价值的输入。

“呃……”吴勇被这连珠炮似的、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反问噎了一下,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了几分。他习惯于用“感觉”和“可能”来施加影响,却很少被要求提供如此具体的“论据”。他支吾了一下,试图挽回局面:“这个……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嘛!用户体验有时候就是一种感觉,一种直觉……”

这时,旁边参与会议的小李也插话了,他挠了挠头,表情同样认真:“吴经理,直觉很重要,但我们做产品优化,最好还是能量化。您说的‘感觉’,能不能再具体描述一下?是哪个操作步骤让您产生了‘麻烦’的感觉?我们可以记录下来,放到下一个用户访谈里重点验证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