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脉贯天地·共赴新程(2/2)
林羽表示,中国团队会提供灵脉监测技术和设备支持,同时邀请老挝、泰国的志愿者来灵脉教育基地培训,共同推进跨境灵脉保护工作。“灵脉没有国界,保护也没有国界。”林羽说,“只有我们携手合作,才能让亚洲象等跨境迁徙物种有更安全的家园,让灵脉能量在跨境区域自由流动。”
会议结束后,乐乐和合作区的孩子们一起,在雨林里举办了一场“灵脉音乐会”。孩子们用树叶、竹筒制作乐器,演奏着当地的传统音乐;乐乐则唱起了在灵脉教育基地学的《灵脉守护者之歌》,歌声在雨林中回荡,引得远处的萤火虫飞来,在孩子们身边飞舞,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萤火虫也来听我们唱歌了!”乐乐兴奋地说,孩子们纷纷伸出手,萤火虫落在他们的手上,轻轻扇动翅膀,场面十分美好。
第二天,林羽团队前往位于福建厦门的“海洋灵脉跨境监测站”。这里是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合作建立的海洋灵脉保护区域,主要保护南海的珊瑚礁和洄游鱼类。监测站的负责人郑涛带着他们乘坐潜水艇,潜入海底观测珊瑚礁。
透过潜水艇的观察窗,只见成片的珊瑚礁像彩色的城堡,粉色的鹿角珊瑚、黄色的脑珊瑚、紫色的软珊瑚在海水中摇曳,金枪鱼、鲭鱼等洄游鱼类成群结队地从珊瑚礁旁游过,几只海龟缓缓游动,时不时停下来啃食珊瑚上的藻类。“这些珊瑚是三年前种植的,现在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吸引了大量的洄游鱼类。”郑涛介绍道,“我们还和菲律宾、马来西亚的监测站共享数据,实时掌握鱼类的洄游路线,防止过度捕捞。”
乐乐趴在观察窗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外面的景象:“这里的鱼好多啊!比青岛的海洋基地还多!”郑涛笑着说:“因为南海的灵脉能量更充沛,加上跨境保护,鱼类的繁殖率提高了20%,数量自然就多了。”乐乐看到一只海龟游过,赶紧拿起相机拍照,“我要把照片带回灵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小朋友看到南海的美丽。”
离开海洋监测站,林羽团队接到了来自灵脉教育基地的消息——张悦在电话中说,基地的“灵脉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全球已有超过500万用户在线参观,博物馆里展示了各地的灵脉修复成果、物种保护故事和青少年的灵脉作品,还开设了线上课程,让更多人了解灵脉保护知识。“还有一个好消息,”张悦的声音充满喜悦,“我们的‘灵脉守护者计划’已经吸引了全球100万名志愿者加入,他们在各地开展环保活动,清理垃圾、种植树苗、保护野生动物,成为灵脉保护的重要力量。”
回到灵脉教育基地后,林羽团队开始筹备“全球灵脉保护十周年庆典”。十年前,他们启动“全球脉和”计划时,没人能想到,十年后全球灵脉能实现贯通,生态能恢复到如今的水平。庆典筹备期间,各地的灵脉守护者纷纷发来祝福视频——北极科考站的科研人员展示了白鲸的繁殖群,南极科考队的队员分享了帝企鹅的最新动态,塞伦盖蒂草原的马赛族猎人拍到了角马迁徙的壮观景象,大堡礁的奎尔克族原住民展示了珊瑚礁的修复成果,沙漠绿洲的艾力带着古丽,向大家展示了沙棘林的丰收景象。
庆典当天,灵脉教育基地彩旗飘扬,来自世界各地的灵脉守护者齐聚一堂。乐乐作为青少年代表,再次站在演讲台上,她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灵脉守护者日记》,里面记录了十年来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十年前,我还是个不懂灵脉的小朋友;十年后,我跟着林叔叔他们去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地球的变化。”乐乐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力量,“我知道,灵脉保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地球就会越来越美。未来,我还要继续做灵脉守护者,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庆典的最后,林羽团队和所有参会者一起,在基地的“灵脉永续碑”前种下了一棵“希望之树”。这棵树是从各地灵脉区域收集的树种培育而成,象征着全球灵脉的永续传承。“十年只是一个开始,”林羽站在碑前,看着眼前的人们,“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灵脉能量贯通天地,让万物在灵脉的滋养下生生不息。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修复地球的生态,更是要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希望之树”上,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着未来的希望。乐乐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在树下许下心愿:“愿灵脉永续,愿地球常青,愿我们永远是地球的守护者。”
林羽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灵脉保护的旅程没有终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只要全球人类携手共进,只要灵脉守护者的精神代代相传,就一定能让这颗蓝色星球的灵脉永远闪耀,让万物共生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脉贯天地,生生不息;共赴新程,未来可期。这是林羽团队的信念,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灵脉的光芒下,地球将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在宇宙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