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寻梦男孩 > 第127章 寻梦男孩(一二七)

第127章 寻梦男孩(一二七)(1/2)

目录

一二七

汪伟仁走出行政楼大门,脚步顿了顿,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敲击——备注为“匿名”的对话框里,一行字清晰浮现:“第一步成了,公示期延长三天,明日邓鑫元需到组织部配合调查项目经费。”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他却猛地将手机揣进裤兜,仿佛那屏幕烫得烫手。抬头望去,天空湛蓝如洗,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身上,暖意却照不透心底的寒凉。他想起2008年8月16日那天,重庆江北机场的细雨淅淅沥沥,他和邓鑫元各自拖着塞满资料的行李箱,并肩走出航站楼。

彼时邓鑫元眼里的光,明亮得像密歇根的星空,可如今再想起,那光芒却成了扎进他心口的刺。

这次副校长提拔,候选人名单里算上他和邓鑫元,足足有五人——有文学院的资深教授,有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助理,还有从市政府调过来的年轻干部。论资历,文学院教授比他多教十年书;论行政经验,副校长助理管过全校基建;可汪伟仁心里清楚,真正能和他竞争的,只有邓鑫元。毕竟两人同时留校、同时赴美国读博、同时评上副教授,如今一个是机械与制造学院院长,一个是化工学院书记,都是学校工科的“顶梁柱”。可公示前的考察座谈会上,领导念出的“重点考察对象”,邓鑫元的名字排在最前面;就连他倾注心血的“山区农机自动化升级”项目,汇报时领导也只追问“如何与邓鑫元的农产品化工项目配套”,仿佛他所有的努力,都只是邓鑫元光环下的“附属品”。

嫉妒的藤蔓早已在他心里疯长。他嫉妒邓鑫元回国就接化工学院书记,手握市级科研平台的资源;嫉妒他38岁评教授、40岁拿杰青、42岁获评长江学者,学术之路顺风顺水;更嫉妒他在这次提拔中“呼声最高”,连人事处的老同事都私下跟他说“邓书记大概率稳了”。凭什么?凭什么邓鑫元接手化工学院时,学校直接批了200万启动资金,而他为了机械学院的实训车间,跑了半年企业才凑够100万经费?凭什么邓鑫元的项目经费动辄上千万,他主持的最大项目才500万,连台进口加工中心都买不起?凭什么五名候选人里,只有邓鑫元的名字被领导反复提及,仿佛其他人都只是“陪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