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寻梦男孩(一一一)(2/2)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小型山地播种机”项目不仅顺利完成,还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毕业前,陈雨作为核心成员,还和团队一起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本科毕业后,陈雨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主攻农业机械设计。研究生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农业机械企业,成了一名农机工程师,专门研发适合山区的小型农机。
三年后,陈雨回学校看邓鑫元时,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里,金黄的稻田里,一台小巧的播种机正在作业,几个农民围着机器,笑得合不拢嘴;陈父拄着拐杖站在旁边,脸色红润,眼神里满是骄傲。
“邓老师,您看,这是我研发的第二代播种机,比之前的更轻便,一天能播两亩地。”陈雨的眼里闪着光,语气里满是自豪,“我爸的腿好了,能下地走路了,村里的人都用我的机器种地,再也不用弯腰插秧了。现在我每个月都资助两个贵州山区的贫困学生,跟您当年帮我一样,帮他们交学费、买资料,还经常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邓鑫元看着照片,又看了看眼前自信从容的陈雨,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第一次在田埂上见到她时,那个背着玉米袋、眼里满是绝望的姑娘,如今已经长成了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人。他知道,自己当年伸出的那双手,不仅拉回了一个即将辍学的学生,更点亮了一颗传承爱心的种子——这颗种子,正在大山深处生根发芽,开出温暖的花。
在邓鑫元当系主任的三年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帮父母都是环卫工人、住在城中村简易房的庄凯买了电脑,让他能学习cAd设计,还帮他申请了“城市困难职工子女助学基金”——如今庄凯已是国内某汽车企业的首席设计师,主导设计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年销量突破10万辆;他给来自贵州山区、冬天还穿单鞋的张昊买了棉鞋和羽绒服,推荐他去企业实习——张昊后来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现在是某高校的副教授,专注于高端装备制造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机械专业人才;他组织系里的老师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每个老师对接一个贫困生,有的帮学生补习英语过六级,有的帮学生修改竞赛论文,有的甚至把学生带回家吃饭——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系里的贫困生升学率从2000年的55%提升到2008年的95%,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且大多进入了华为、比亚迪、中国一重等行业龙头企业。
有一年春节,邓鑫元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双手工纳的布鞋,还有一封信。信是张昊写的:“邓老师,这是我妈纳的布鞋,您别嫌弃。当年您给我买棉鞋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做个好人,像您一样温暖别人。现在我成了老师,也像您一样关注贫困生,去年带的两个学生,一个考上了哈工大研究生,一个入职了中科院研究所,他们都跟我说,以后要继续帮更多人。您放心,您的灯,我们会一直传下去。”
邓鑫元拿着布鞋,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是山里母亲最朴素的心意。他知道,自己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给每个贫困学子造了一盏“灯”,让他们在黑暗里能看到方向,在寒风里能感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