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寻梦男孩(九十六)(1/2)
九十六
接下来的日子,邓鑫元和汪伟仁各自在学院里推进改革,却又时刻保持着联动。邓鑫元带着化工学院的老师,把美国药企的智能反应釜设计流程拆解成课程案例,还特意从国内复刻了一套布朗教授实验室的传感器监测系统,让学生能直观看到温度、压力与反应效率的关系。他还和汪伟仁约定,每周三下午让化工学生去机械学院实训中心,跟着汪伟仁学五轴加工中心操作——“在美国,化工工程师都得懂设备原理,咱们的学生也不能落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汪伟仁则在机械学院落实“人才双聘制”,请来了邓鑫元推荐的美国车企技术总监,还把自己在美国总结的“生产线智能调度算法”编成教材。他牵头成立的“智能制造创新团队”,第一时间把邓鑫元的智能反应釜纳入课题——机械学院的学生负责设计搅拌桨的齿轮传动结构,用的是在美国学的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控制程序时,汪伟仁还特意调出当年两人在公寓熬夜修改的算法草稿,“你看,当时你说要加个物料粘度补偿函数,现在正好用在反应釜上”。
有一次,为了赶在开学前完成实训中心的设备安装,两人带着学生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八月的夜晚还有余热,实验室的空调嗡嗡作响,汪伟仁调试工业机器人时,突然想起美国福特工厂的机器人校准流程,赶紧拿出手机翻出当年拍的视频,手把手教学生调整机械臂的运动轨迹;邓鑫元则在旁边调试反应釜的温控系统,用的是布朗教授教的pId参数整定方法,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节奏,和在美国实验室时一模一样。凌晨四点,汪伟仁累得在椅子上睡着了,邓鑫元悄悄给他盖上自己的外套,继续盯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那曲线的波动规律,他在无数个美国的深夜里,早已烂熟于心。
“鑫元,你看这个传感器的数据,还是有点偏差。”一天早上,汪伟仁拿着检测报告找到邓鑫元,眉头皱得紧紧的。邓鑫元接过报告,一眼就看出问题:“是物料流动产生的干扰,我在美国做智能反应釜项目时遇到过,得在程序里加个卡尔曼滤波算法,过滤掉噪声信号。”
两人立刻钻进联合实验室,邓鑫元负责推导滤波公式,用的是在美国学的信号处理理论;汪伟仁负责编写代码,调用的是他在美国积累的程序库。中午,苏晚送来饭菜,两人就在实验室里一边吃一边讨论,邓念云也跟着来,坐在旁边的小椅子上,拿着笔画机器人,时不时凑过来看一眼电脑屏幕:“爸爸,汪叔叔,你们在做机器人吗?”
“是啊,念念要不要一起帮忙?”邓鑫元笑着说,把儿子抱到腿上,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你看,这个曲线就像机器人的心跳,咱们用在美国学的本事,让它跳得更稳。”
经过半个月的调试,智能反应釜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不仅能实时监测温度、压力,还能根据物料粘度自动调节搅拌速度,精度比传统设备提高了30%,其中的核心控制程序,正是邓鑫元在美国项目的优化版;机械结构部分,汪伟仁则融入了美国先进制造的轻量化设计理念,让设备成本降低了20%。消息传到企业,立刻有三家化工公司找上门来,要和学院合作研发新设备。邓鑫元和汪伟仁趁热打铁,成立了“产学研合作中心”,把企业的需求变成科研课题——重庆某药企的智能搅拌反应釜订单,直接用了邓鑫元在美国的设计框架;本地车企的零部件生产线改造,则套用了汪伟仁的智能调度系统。
改革的成效很快显现。化工学院的对口就业率从92%涨到了98%,有12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被企业直接采用,其中3个项目还融入了美国智能控制技术的本土化改造;机械学院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成了全校的标杆,接待了多所高校的参观学习,汪伟仁牵头的“汽车零部件智能生产线”项目,更是凭借在美国学到的系统优化技术,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颁奖那天,邓鑫元和汪伟仁一起站在领奖台上。汪伟仁拿着奖杯,笑着说:“这个奖,有我的一半,更有鑫元的一半。没有他把美国学的化工装备智能控制技术融入进来,我们的生产线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没有我们在美国一起熬夜改方案的默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