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儒学之争4(1/2)
西安行宫大殿内,崇祯帝那句 “可有凭据” 刚落,宋应星眼底便闪过一抹精光。他不等众人反应,猛地扯过身旁长子宋士慧的胳膊,从少年背后的布囊中抽出一叠装订整齐的书稿 —— 正是《天工开物》的副稿。
“啪” 的一声,书稿被他狠狠甩在温体仁面前的金砖上,纸页翻飞间,墨迹淋漓的 “天工开物” 四字赫然入目。宋应星声音铿锵,字字砸在殿内:“此书乃草民历时十载所着!里头包藏冶铁铸器、舟车营造、农耕育种、衣食织造,上至矿冶开掘,下至麦稻种植,皆是格物致知的实务之学!草民毕生夙愿,便是让这天下工学、农学不再失落,让百姓有衣穿、有粮吃,而非听着‘仁政’空话饿肚子!”
温体仁盯着脚边的书稿,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王承恩已快步上前,捡起书稿躬身呈给崇祯。朱由检指尖抚过粗糙的纸页,刚翻开第一页,目光触及 “巧夺天工,开物成务” 八字,心头猛地一震 —— 上一世困守煤山时,他曾在残籍堆里见过这本《天工开物》,只可惜彼时国破家亡,再无机会践行书中之法。如今重见,书页间的农耕图谱、冶铁草图依旧清晰,他指尖微微发颤,翻至 “稻宜” 篇时,更是凝眉细看,半晌才合上书稿,递还给王承恩:“拿给温大人看看,这才是能救百姓的好书。”
王承恩将书稿送到温体仁手中。温体仁抖着手翻开,入眼尽是他从未见过的农耕图谱:渭水流域的水渠设计图、麦种选育的 “穗选法” 图解、冶铁炉的鼓风装置示意图…… 虽大半技艺术语看不懂,却能分明感受到字里行间的 “务实”—— 没有之乎者也,只有 “如何让亩产多收三斗”“如何让渠水不淹田” 的实在法子。他捧着书稿,嘴唇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温大人看明白了?” 宋应星上前一步,语气依旧犀利,却少了几分醉态的狂放,多了几分笃定,“草民也是儒生!孔老夫子讲‘仁义礼智信’,是教世人做人的根本;他周游列国传儒道,是要把‘以民为本’的信念扎进天下人心里!孟夫子的‘仁政’并非不好,可他只说‘制民之产’,却没说怎么种粮、怎么治水 —— 这便是他的理想高逸,却少了务实之法!”
他指着温体仁手中的书稿,声音陡然拔高:“孔孟之学传承数千年,不是让你们抱着扭曲的程朱理学,在庙堂上空谈大义!要把他们的学问,变成治国安邦的实招,变成百姓碗里的饭、身上的衣,那才是真儒学!若像你这般,只会拿‘孟子’当挡箭牌,却连麦种怎么选都不懂,那便是祸国殃民的蛀虫!”
“先生说得痛快!” 殿门口突然传来一声朗笑,李清大步上前,一把揽住宋应星的肩,满眼惺惺相惜,“朝堂上那些儒生,张口‘孟子’闭口‘仁政’,问他‘麦种何时下种’‘水渠如何修造’,竟无一人能答 —— 我等钻研实务之学的人,最是看不惯这等虚头巴脑的做派!今蒙先生仗义执言,正好印证这脚踏实地的实务之学,才是救民之根本!”
宋应星转头见是李清,拱手回礼,朗声道:“兄台所言极是!若能多些做实务的人,少些空谈大义的儒生,百姓的日子定能好过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