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亲征陕西1(2/2)
徐光启攥着笔的手顿了顿,随即在纸上飞快记下:“陛下想得周全!流民熟路,比咱们派的兵丁更懂子午道的捷径,说不定能把日行路程提到三十里,这样粮道就稳了。”
秦良玉这时补充道:“陛下,若流民散了,李自成的四万兵就没了,剩下三万精锐成不了气候;汉八旗若反了,后金的一万重骑也没了帮手。但咱们的五万五千人,得集中用,不能分兵 —— 岳承嗣统着所有兵,先派一万去陈仓外围,对着流民喊话招降,再派一万去巩昌,策反汉八旗,剩下的三万五千人守西安、护子午道,这样既稳妥,又能形成夹击之势。”
朱由检顺着她的话,指尖在沙盘上把 “五万五千明军” 分成三股:“你说得对,兵不能散。招降流民的兵,让岳承嗣派自己的精锐去,他们打了这么久,流民信得过;策反汉八旗的兵,让孙传庭带京营去,京营的旗号亮,能镇住场子;守西安和子午道的,用延守军,他们熟地形,能防闯军和后金偷袭。”
他顿了顿,又想起什么,补充道:“还有,让岳承嗣给陈仓的流民传信时,特意提‘督战队的罪,只算在李自成头上,流民既往不咎’;给巩昌的汉八旗传信,说‘只要倒戈,之前的降罪全免,还能跟着明军打后金,抢回被掳的家眷’。把话说透,他们才敢反。”
洪承畴这时躬身道:“陛下,若流民和汉八旗真能归降,咱们还能从里面挑些青壮补兵,这样兵力更足,后续打李自成和后金的精锐也更有把握。”
“正是这个理。” 朱由检点头,指尖在沙盘上把 “招降”“运粮”“守险” 三条线连起来,“流民归降,既解了闯军的势,又能帮着运粮;汉八旗倒戈,既断了后金的臂,又能补咱们的兵;子午道通着,粮就不断;西安守着,根基就稳。这么一来,原本乱糟糟的局,不就顺了?”
殿内静了片刻,四人看着沙盘上被梳理得条理分明的部署 —— 从子午道的 “粮 - 民 - 兵” 联动,到陈仓、巩昌的 “招降 - 策反” 连环,再到西安的 “守稳根基”,原本看似被动的局势,竟被拆解成了一步步可落地的棋。
洪承畴看着朱由检指尖划过的痕迹,心里暗自叹服:往日陛下议事,多是听众人说完再点头,今日竟能从 “流民心思”“汉八旗怨气” 里找到突破口,还能把 “粮道”“安置”“兵力” 拧成一股绳,甚至想到 “用流民运粮”“用汉八旗补兵” 的连环计,比从前通透了太多。
朱由检似是没察觉众人的神色,又拿起兵力册翻了两页,确认道:“岳承嗣统兵的事,没异议吧?五万五千人归他调,孙传庭、延守军都得听他的,不能有二心。”
“绝无异议!” 秦良玉、洪承畴异口同声道 —— 岳承嗣能打,又得军心,统兵最合适。
朱由检点点头,最后看向沙盘上的 “渭水”:“等流民散了、汉八旗反了,剩下的闯军精锐和后金重骑,就成了孤家寡人。到时候岳承嗣再集中五万五千人,先打陈仓的李自成,再打巩昌的后金,以多胜少,陕西就能彻底稳住。”
说话间,殿外的日头升得更高,透过窗棂落在沙盘上,把朱由检的指尖映得格外清晰。四人看着他有条不紊地敲定细节,再想起往日陛下遇事犹豫、只会喊 “保境安民” 的模样,心里都清楚:这位皇帝,早已不是那个空有抱负却摸不透军政的君主,而是真正能看透局势、盘活全局的决策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