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陕西危机传军情(1/2)
崇祯十一年二月初十,陕西西安府帅府的烛火彻夜未熄,孙承宗枯坐案前,面前摊开的陕境舆图被红、黑、蓝三色墨痕勾得触目惊心 —— 红色是闯军,黑色是明军,蓝色是后金兵马,每一处标记都像悬在陕境头顶的刀。参军捧着兵力册,指尖划过纸面,将各方部署逐字报来,声音压得极低却异常清晰:
“侯爷,各方兵力已逐点核验,无一处错漏 ——明军这边,五万正规军按‘三角联防’铺开:西安主城由参将赵武率两万精锐驻守,重点守南门、西门两处冲要 —— 南门临渭水,闯军易借舟楫攻城,已在岸边筑三座水寨、设百架床子弩;西门是陆路主干道,城墙上每五十步设一座箭楼,城下挖三道丈深壕沟,沟内埋尖桩与火雷,专防闯军冲车。渭城由游击将军周平领一万五千人驻守,核心是护西安往凤翔的粮道(每日五十辆粮车往返),同时盯着东南蓝田谷 —— 那是闯军可能绕后的小道,已在谷口设三座烽燧,三百斥候分三班巡逻,遇敌便举烟传警。凤翔由都司吴磊带一万五千人驻防,城西、城北各设两座营垒,营外拉三道铁索、埋两百颗地雷,防巩昌方向的后金兵马;另留五千机动兵力驻城东驿馆,备好马匹,若潼关或西安告急,能在一日内驰援。另有三万乡勇,是半年来从同州、华州等地募的精壮,分驻周边十二座县城,每城两千到三千人不等,负责协防城墙、传递军情,算上市县巡检司的一千余兵卒,共八万零三百余守城力量,其中能战的精锐仅两万三千人。”
孙承宗指尖在舆图上 “潼关” 二字顿了顿,目光沉了沉:“闯军从四川带出的兵马,具体部署再报细些 —— 刘宗敏、李过麾下可有异常动向?”
“闯军共二十万,分两路而来:一路是刘宗敏、李过从四川带出的十万兵马,全驻潼关城外 —— 南原扎六万,由刘宗敏统领,堵死潼关往河南的通道,营寨连缀成十里长墙,每日派三千人佯攻潼关东门,已烧毁两座箭楼;北原扎四万,由李过统领,盯着潼关往蒲州的小道,防我军从山西调兵。这一路近日添了十辆冲车、五千弓箭手,攻城器械堆在营外,看架势是要加大攻势。另一路是李自成在陕甘裹挟的十万青壮,由他亲率围西安,分驻东、南、西三面 —— 东面四万堵西安往潼关的粮道,已劫了三批粮车;南面五万临渭水扎营,架起三十座投石机,日夜往城内抛射火弹,西安南门箭楼已焚毁三座;西面三万盯着凤翔方向,防吴磊回援,唯独留北面缺口,却在泾河渡口设伏,想诱我军突围。”
“后金与降兵的动向呢?巩昌那边不能出半分差错。” 孙承宗的指腹划过巩昌的蓝色标记,语气更沉。
“后金阿济格带着一万五千清八旗兵,占了巩昌城后,在城外扎了四座营寨,把巩昌往凤翔的官道堵得严严实实;降将张承业(原巩昌守将,溃逃时被阿济格擒获)已投诚,还裹挟了两万汉八旗兵,分守巩昌东、西两门,每日强迫当地百姓修筑工事,另外抓了两千壮丁充作民夫,替清八旗运送粮草,看样子是想随时往凤翔发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