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 > 第1章 煤山魂断龙气绕,残魂重回第十年

第1章 煤山魂断龙气绕,残魂重回第十年(2/2)

目录

“陛下可是做了噩梦?” 她轻声问,指尖轻轻回握了一下。

朱由检点头,又摇头,目光落在她的衣襟上 —— 那里绣着简单的缠枝纹,是她自己亲手绣的。他松开手,起身走到御书房角落的紫檀木柜前,那柜子是太宗皇帝留下的旧物,柜门上刻着 “敬天保民” 四个字。他打开柜门,里面整齐叠放着几样东西:一本泛黄的《太祖实录》,封面是太祖亲手题写的;一柄小巧的青铜剑,是太宗当年给太子的伴读之物;还有一对玉璧,上面刻着 “日月山河”,是开国时太祖赏赐给功臣的,后来收归内库。

这些东西,在崇祯十七年时,早就被乱兵抢了、毁了,如今竟都好好地在这里。

朱由检拿起那本《太祖实录》,指尖拂过封面的字迹,转头看向周皇后:“去把太子和二皇子叫来,朕有东西要给他们看。”

周皇后见他神色郑重,连忙应下:“奴婢遵旨。” 转身时,脚步都轻了些 —— 她能感觉到,陛下好像有哪里不一样了,不再是往日那般焦躁,多了几分沉稳的底气。

没一会儿,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太子朱慈烺穿着一身青色锦袍,虽不算华丽,却衬得他身姿挺拔,十岁的孩子,眉宇间已有了几分太子的端庄;六岁的二皇子朱慈炯跟在后面,穿着浅紫色的小袍,小脸上还带着睡痕,却努力学着哥哥的样子,挺直了小身板。

“儿臣参见父皇,参见母后。” 兄弟俩齐齐跪下,声音清脆。

朱由检没让他们起身,而是拿着那本《太祖实录》,走到朱慈烺面前,蹲下身,将书递到他手里:“烺儿,你看看这书的封面,知道是谁写的吗?”

朱慈烺双手接过,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眼神一凛:“回父皇,是太祖高皇帝的笔迹。” 他在国子监读过《太祖实录》,却从未见过这般珍贵的原本。

“知道太祖当年为何要写这本书吗?” 朱由检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他抬手,指着书封上的 “实录” 二字,“因为太祖亲眼见过元蒙的残暴,见过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提着刀,从濠州起兵,驱逐鞑虏,恢复华夏,才创下这朱家江山。”

朱慈烺的眼神渐渐凝重,下意识地握紧了书。朱慈炯虽听不懂 “驱逐鞑虏” 是什么意思,却也看出父皇和哥哥的严肃,乖乖地站在一旁,不再乱动。

朱由检又拿起那柄青铜剑,递给朱慈炯,剑身虽短,却沉甸甸的:“炯儿,这把剑是太宗文皇帝留下的,当年太宗亲征漠北,就是为了不让北方的鞑子再欺负咱们汉人,不让他们再抢咱们的土地、杀咱们的百姓。”

朱慈炯双手抱住剑,小脸上满是认真:“父皇,炯儿知道了,要像太祖、太宗一样,保护百姓。”

朱由检看着两个儿子,眼底泛起暖意,却又很快沉了下去。他站起身,走到那对 “日月山河” 玉璧前,拿起一块,递给周皇后:“皇后,这玉璧是太祖赏赐功臣的,如今内库虽空,却也不能让孩子们忘了祖宗的功劳。你把这玉璧收着,日后给孩子们做个念想。”

周皇后双手接过,玉璧的温润贴着掌心,她抬头看向朱由检,眼神里满是感动:“陛下……”

“这不是赏赐,是提醒。” 朱由检打断她,语气郑重,“提醒咱们,朱家的江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太祖提着脑袋打下来的,是太宗骑着马守下来的。如今虽有难处,却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比太祖当年在濠州时,不知好上多少倍。”

他说着,走到御书房的案前,拿起笔,蘸了墨,在纸上写下 “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八个字 —— 那是太祖当年的口号,笔锋苍劲,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写完后,他将纸递给朱慈烺:“烺儿,把这八个字记住,不是要你现在就去打仗,是要你知道,你是朱家的太子,将来要守的,是太祖留下的华夏江山,是天下百姓的安稳。”

朱慈烺双手接过纸,仔细看着上面的字,重重点头:“儿臣记住了,父皇。”

周皇后站在一旁,看着朱由检的侧脸,看着他写下的字,突然想起往日里,陛下总在御书房熬夜批奏折,想起他为了军饷愁得睡不着觉,想起他偶尔会对着太祖的牌位发呆。她走上前,轻轻握住朱由检的手,掌心的温度,让他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

“陛下,臣妾知道您的心意。” 周皇后的声音温柔却坚定,“往后臣妾会好好教导太子和二皇子,让他们记住祖宗的功劳,记住百姓的不易。内院的事,臣妾也会打理好,不让陛下分心。”

朱由检转头看向她,眼底的沉郁渐渐散去。他抬手,轻轻拂去她鬓边的一缕碎发,动作温柔,却带着一种不容错辨的决心 —— 这一世,他不仅要守住江山,还要守住身边的人,守住太祖留下的华夏根基。

王承恩始终侍立在角落,看着眼前的一幕,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他跟着陛下这么多年,从未见过御书房里有这般景象 —— 陛下不再是孤家寡人,皇后温柔支持,太子和二皇子懂事听话,那本《太祖实录》、那柄青铜剑、那对玉璧,像一道道光,照亮了这风雨飘摇的大明。窗外的风还在刮,却好像没那么冷了。晨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太祖北伐图》上,落在一家人的身上,落在那八个 “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的字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