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惊鸿照影落絮无声 > 第254章 蛛丝马迹与暗夜布局

第254章 蛛丝马迹与暗夜布局(1/2)

目录

晨光熹微,驱散了部分夜色,却驱不散山城上空弥漫的凝重雾气,也驱不散林薇心头的焦灼与坚定。她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笼罩着摊开的地图和几张写满娟秀字迹的纸张,仿佛一座孤岛,在信息的海洋中寻找着希望的航向。

指尖划过泛黄的地图纸面,江南水乡的脉络在她手下缓缓展开。太湖、运河、长江支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水荡,以及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沈惊鸿传来的感应画面——低矮茅屋、潮湿环境、近水、山区——像几个关键的点,需要在地图上找到一个能够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交集。

她首先排除了繁华的市镇和开阔的平原。目标应该在人烟相对稀少、便于隐蔽,又能依靠水系获取资源和交通的丘陵地带。

宜兴?溧阳?长兴?还是更靠近浙皖交界的天目山余脉?

范围依然很大。单凭她个人和“聆薇阁”明面上的力量,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极易打草惊蛇。她必须依靠组织。

但如何将这份源自“玉魄”感应的、近乎玄妙的线索,转化为能让“钟馗”和他的同志们信服并采取行动的情报?直接说通过一块古玉感应到的?这太过惊世骇俗,即便在信任基础上,也需要更严谨的包装。

她需要将直觉“翻译”成逻辑。

林薇闭上眼,再次仔细回忆感应到的每一个细节:油灯的光晕范围、屋顶茅草的粗糙质感、窗外山峦的大致轮廓(虽然模糊,但能感觉出不是险峻的高山,而是相对平缓的丘陵)、那持续不断的、清晰的滴答水声(不是雨声,更像是岩缝渗水或靠近溪流)……还有沈惊鸿肩头渗出的、殷红的鲜血,显示伤势可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存在感染风险。

时间紧迫!

她睁开眼,提笔在纸上快速书写,字迹因为内心的急迫而略显潦草,但逻辑清晰:

“推断依据及线索分析:”

1. 地理位置:目标应位于苏浙皖交界丘陵地带,非核心山区,地势相对平缓,便于隐蔽和转移。区域内有稳定水源(溪流、山涧或小型湖泊),可能存在废弃矿洞、猎户小屋或偏僻村落。

2. 环境特征:藏身点应为临时性、非永久建筑,可能为废弃民居、看山棚屋或天然洞穴,具备基本遮风避雨功能,潮湿。

3. 人员状态:‘目标’(指沈惊鸿)肩部受贯通伤或严重撕裂伤,失血较多,目前可能因感染引发高烧,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急需医疗救助。身边应有少量掩护或救助人员,但缺乏有效药品和长期安全保障。

4. 情报来源:综合‘信使’口头信息、对‘目标’行为模式分析、及对江南敌后地形研究得出的概率性推断。(她刻意模糊了“玉魄”的存在,将感应结果包装成逻辑分析的产物。)

5. 建议行动:请求立即动用江南地区,特别是宜兴、溧阳、长兴及天目山北麓一带我方力量,重点排查符合上述地理和环境特征的区域,尤其是近期有陌生伤员出现或发生过小型遭遇战的地点。注意保密,警惕敌方伪装侦察。

写完这份分析报告,林薇稍微松了口气。这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比毫无头绪要好得多。接下来,就是如何安全地将这份情报送出去。

“钟馗”那边的紧急联络渠道刚用过,短时间内不宜再次启用。石头带来的风险尚未完全排除,徐世昌和王组长的人也必然还在暗中监视“聆薇阁”。任何直接与已知地下党网络联系的行为都可能暴露。

她需要一个全新的、意想不到的传递方式。

目光落在书桌一角,那里放着几份近期的报纸,包括顾言笙主编的《救国之声》,以及一些文化界同仁办的进步刊物。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逐渐成形。

上午九点,“聆薇阁”照常开门。前来领取救济物资的难民、商讨事宜的文化界朋友、以及一些看似普通却可能别有目的的眼线,陆续进出。

林薇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神色平静地在一楼大厅处理事务,指点翠儿和伙计分发物资,与前来商议难民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位教师交谈。她表现得与往常并无二致,仿佛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审讯从未发生。

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她偶尔投向窗外的目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以及她处理文件时,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临近中午,顾言笙急匆匆地赶来,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担忧。

“林薇!你没事吧?”他一进门就压低声音问道,“我早上才听说,昨晚有一队士兵包围了这里?他们没把你怎么样吧?”

林薇示意他稍安勿躁,引他到相对安静的偏厅坐下,亲自给他倒了杯茶。“没什么大事,”她轻描淡写地说,“就是一些例行询问,关于惊鸿的事情。他们可能也是职责所在。”

“例行询问需要半夜派兵包围?”顾言笙显然不信,眉头紧锁,“我看他们是别有用心!是不是因为‘聆薇阁’最近救助了不少从沦陷区来的进步学生,碍了某些人的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