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阴魂不散(2/2)
慧忍因是哑巴,又沉默寡言,在庵中负责最粗重的洒扫挑水等活计,毫不起眼。她行动相对自由,偶尔可以跟随采买的婆子出庵,去附近集镇上购置些庵中所需杂物。便是利用这极其有限的机会,小秦氏通过一种极为隐秘的方式——将信息用特制的、遇水方显的药材,写在裁剪好的、看似用于纳鞋底的碎布片上,混杂在交给慧忍处理的旧物中——与外界保持着断断续续的联系。
接收这些“碎布片”的,是京城一家不起眼的杂货铺掌柜。此人年轻时曾受过小秦氏已故兄长的大恩,发誓报答,其身份背景干净,与宁国府从无明面往来,因此得以在之前的清洗中幸存。他收到信息后,便会设法打探小秦氏所需的消息,再用同样的方法,将回信藏在给慧忍的日常采购物品中,由慧忍带回。
这个过程缓慢、低效,且风险极大。每一次信息传递,都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但小秦氏凭借着惊人的耐心与隐忍,硬是靠着这条细若游丝的联系,如同黑暗中的蜘蛛,缓慢而执着地编织着她的复仇之网。
她让那掌柜不惜代价,暗中收集所有与顾廷烨相关的、可能被构陷为“罪证”的信息。边关互市,她便让人散播流言,说顾廷烨与边外部族首领往来过密,有私相授受、养寇自重之嫌;军制革新,她便指使人非议其更定轮戍、清丈屯田,乃是收买军心、图谋不轨;甚至连顾廷烨与一些文人士大夫的正常交往,也被她曲解为结交朋党、窥探朝局。
这些“罪证”大多牵强附会,漏洞百出,在顾廷烨如日中天之时,根本无人敢轻易拿上台面。但小秦氏要的,并非立时扳倒顾廷烨。她深知那绝无可能。她只是在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待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定律应验,等待皇帝心中那根名为“猜忌”的刺,被慢慢滋养长大。
她将收集来的零碎信息,小心地整理、誊抄,藏于禅房内一块松动的砖石之后。那小小的空间里,积累的已不是纸张,而是她这些年全部的生命力与扭曲的期望。她时常在深夜,就着窗外漏进的微弱月光,摩挲着那些冰冷的字迹,脸上露出一种近乎疯狂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笑容。
“顾廷烨……盛明兰……”她于齿缝间无声地咀嚼着这两个名字,眼中是淬了毒般的恨意,“你们以为将我关在这里,就赢了吗?不……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只要这世道还有一丝缝隙……我就要看着,看着你们如何从这云端跌落,如何变得比我今日……更加不堪!”
静心庵的诵经声依旧平和,香火气息依旧袅袅。但在那最深处的囚笼里,一股阴冷、顽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恶意,正伴随着青灯古佛,悄然滋长,等待着将这看似稳固的鼎盛年华,撕开一道裂口的可能。危机感,在这片旧日恩怨的土壤上,悄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