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风言风语显人心(1/2)
顾侯夫人女学招收贫家女的消息,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很快便在宥阳的上层社会传开了。
起初,只是一些窃窃私语和难以置信的猜测。渐渐地,各种反应开始浮出水面,如同预料般,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占据了主流。
一些自诩清高的乡绅和旧式文人首先发难。在一次由本地致仕官员举办的文会上,便有人捻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议论道:“顾侯爷英明一世,怎奈内帷不修,任由夫人行此悖逆礼法之事?女子无才便是德,此乃古训。如今竟连那等粗鄙贫女也招入学堂,与官宦千金同处一地(虽则分舍,但在他们看来已是大逆不道),成何体统?岂不是混淆尊卑,败坏风气?”
更有甚者,将此事上纲上线,联系到朝政:“如今边关不靖,国库空虚,正应劝课农桑,厉行节俭。顾夫人此举,看似慈善,实则靡费钱财,助长贫民不安分之心,于国于家,恐非幸事。”言语间,竟隐隐有将矛头指向顾廷烨纵容家属、不谙政事之意。
那些原本将女儿送入女学“内舍”的官宦富商之家,反应则更为直接和激烈。几位与明兰相熟的夫人,先是委婉地登门拜访,表达她们的“担忧”。
“顾夫人,您菩萨心肠,怜贫惜弱,我们是知道的。只是……这女学里如今鱼龙混杂,我们家姑娘金尊玉贵惯了,万一沾染了些不好的习气,或是被冲撞了,可如何是好?”一位通判夫人皱着眉头说道。
另一位富商太太说得更直白:“夫人,不是我们势利眼。这学堂的档次,终究是靠学生撑起来的。如今什么人都往里收,只怕……只怕日后说起顾家女学,人家都以为是那等不入流的地方,反倒连累了咱们这些正经小姐的名声。这束修,我们交得可不便宜啊!”
甚至有人开始以退学相威胁:“若此事不能妥善解决,为了小女的名声着想,我们也只好……另寻他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