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落地生根润乡梓(1/2)
顾廷烨与明兰在宥阳的乡间生活,并非隐士般的完全与世隔绝。他们很快便意识到,真正的归隐,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融入当地,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在与乡邻的互动中,找到新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他们开始以一种更平和、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乡村的日常脉搏之中。
最初,村民们对这对从京城归来的侯爷夫妇,敬畏远多于亲近。但顾廷烨和明兰很快用行动打破了这层隔阂。他们衣着朴素,言谈随和,遇上村民会主动打招呼,遇到孩童会笑着递上一把糖果。家中园圃产出丰盛,明兰常让下人将时鲜的瓜果蔬菜分送左邻右舍。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他们送上的贺仪或奠仪总是恰到好处,既显重视,又不至于给人压力。
渐渐地,村民们发现,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并无半点官架子。他会在田埂边蹲下来,和老农认真地讨论今年的雨水和收成;会因一头耕牛喂养得法而真心夸赞;甚至会挽起裤腿,跳进河里和半大小子们一起摸鱼,笑声爽朗得能传出老远。而侯夫人更是菩萨心肠,说话温和,谁家妇人生产、老人病痛,她知道了,总会派人送去些滋补品或是实用的药材,有时甚至会亲自前去探望,说些宽心的话。
真正让顾廷烨和明兰在乡间树立起威望的,是他们开始运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切实地为乡里解决一些积弊和难题。
宥阳地处水乡,灌溉本是便利,但因多年失修,主要的水渠河道淤塞严重,每逢雨季容易泛滥,淹毁庄稼;旱季则又引水困难,高地田地常常龟裂。几任里正都想组织人手疏浚,却因涉及各村利益分配、人力钱粮摊派等问题,争吵多年,始终未能成行。
顾廷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并未立刻表态。他花了半个月时间,带着两个做过工部小吏的老仆,实地勘察了主要河道和支渠的走向、淤塞程度以及沿岸田地分布。他甚至调阅了县衙内存放的陈旧河工图(凭借他的面子,县令自然不敢怠慢),弄清了水利系统的原始设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