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清流难容浊浪(2/2)
每条指控都说得有鼻子有眼,时间、地点、涉及人物、金额似乎都清晰可查。王逵言辞激烈,表情痛心疾首,仿佛为国除奸、忍痛揭发。
龙椅上的新帝面色凝重起来。他看向盛长柏:“盛爱卿,王御史所奏,你有何话说?”
盛长柏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明鉴!王御史所言,纯属子虚乌有,恶意构陷!臣督办漕运,每一笔账目皆可查证,与粮商往来皆有章程可循,绝无贪墨可能!至于为亲属谋利、侵占民田等事,更是无稽之谈!臣之家人皆在汴京,安分守己,绝无此事!请陛下彻查,还臣清白!”
然而,王逵既然敢在朝会上发难,自然是做了充分准备。他立刻呈上早已准备好的“证据”——几份看似往来账目的碎片,几个所谓“苦主”的联名状纸(字迹潦草,指印模糊),甚至还有一个自称曾为盛家办事、后因“分赃不均”被赶出来的“仆人”的口供画押。
紧接着,又有两三名御史出列附议,言辞凿凿,气氛一时间被渲染得对长柏极其不利。一些平日与长柏不睦或分属不同派系的官员,也面露得色,或冷眼旁观。
新帝看着眼前这番景象,眉头紧锁。他内心并不完全相信这些指控,盛长柏的为官名声他是知道的。但身为帝王,面对如此公开的弹劾和看似确凿的“证据”,他不可能置之不理。
“此事关系重大,不可偏听偏信。”新帝沉吟片刻,下了旨意,“着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同审理,查明真相。在此期间,盛爱卿……暂且停职,于府中候审,不得随意出入。”
“停职候审”四个字,如同重锤,敲在长柏心上。他脸色白了白,但依旧挺直脊梁,叩首谢恩:“臣,遵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臣相信陛下圣明,必能还臣公道!”
然而,当他摘下官帽,脱下官袍,在众目睽睽之下,步履略显沉重地走出大殿时,那背影在宏伟宫殿的映衬下,显得有几分萧索。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已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