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桑榆晚景霞满天(1/2)
十年弹指而过。顾廷烨和明兰已步入人生的晚年。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顾廷烨的鬓角染上了霜华,眉宇间的锐气化为了深沉的温和;明兰的眼角也添了细纹,但目光却愈发澄澈通透,气质沉静如水,却蕴含着温暖的力量。
他们的团哥儿也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自幼在父母恩爱、书香浸润的环境中长大,聪慧明理,性格开朗又不失沉静。她不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知否女学”里的小先生和小学霸,常常去学堂帮忙,用自己所学教导更小的妹妹们,对母亲这项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深入骨髓。
“知否女学”早已成为当地乃至整个州府都闻名的一处所在。它不再仅仅是一所教授技能的学堂,更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开明、进取和对女子教育的重视。时常会有远道的士绅官员慕名前来参观,对此赞叹不已,甚至有人试图模仿,却往往难以复制其神韵——因为“知否”的核心,从来不仅仅是课程,而是明兰所赋予它的那种尊重、启迪和关爱的精神。
顾廷烨早已彻底远离朝堂纷争,他如今最挂念的,除了家人的安康,便是这间倾注了妻子无数心血的女子学堂。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在背后提供资金和武力支持的守护者,而是更深地融入了这项事业。
他亲自为女学题写了新的匾额和对联,苍劲有力的字体,蕴含着对女子求学的鼓励与祝福。他利用旧日的人脉,为女学搜集了更多的书籍,扩充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不仅有启蒙读物,还有一些地理游记、诗词歌赋、甚至浅显的医农典籍,供学有余力的女孩们阅读,开阔眼界。
他还出面,与州府的官办学堂协商,争取到了一些机会,允许“知否女学”中特别优秀的毕业生,经过考核,可以进入官办学堂继续深造,虽然名额极少,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他甚至鼓励和支持那些像婉娘、慧姐儿一样有志于从事女子教育的学生,为她们提供进一步的培训和资源。
每当夕阳西下,顾廷烨处理完田庄事务,常常会信步走到女学。他有时会站在窗外,听着里面传来的琅琅书声或女孩们清脆的笑语;有时则会应明兰之邀,给那些大一些的女孩们讲一讲外面的世界,讲塞北的风沙,讲江南的烟雨,讲朝堂的典故(当然,是经过修饰的),讲历史的兴替。他阅历丰富,见解独到,讲述生动,每每都让女孩们听得如痴如醉,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向往广阔天地的种子。
明兰则依旧是女学的灵魂人物。虽然具体的教务早已交给了婉娘等一批培养出来的得力助手,但她依然把握着大的方向,时常与先生们探讨课程设置,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她更像是一位慈祥而智慧的大家长,女孩们有了烦恼,都愿意来找“夫人”倾诉,她总能以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宽容心态,给予她们最恰当的引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