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 > 第129章 持家如持秤

第129章 持家如持秤(2/2)

目录

“表叔一家遭难,侄媳听了也心疼。”如兰语气温和,却带着距离,“只是官衙自有法度,用人取士,皆需按章程考较,官人身为县令,更要以身作则,不能徇私。亲戚情分,侄媳自当记挂。家中还有些存粮,可解表叔一家燃眉之急,侄媳再另备几两银子,助表叔一家回乡安置,另谋生路。若想留在本地,侄媳也可托人打听些零工活计。至于进衙门当差……恕侄媳无能为力,也请表叔莫要再提,免得让官人为难,也损了亲戚情分。”

一番话,情理兼备,恩威并施。既给了实在的帮助,断了对方不切实际的念想,又堵死了对方纠缠的后路。那表叔见如兰态度坚决,眼神清明,毫无转圜余地,又掂量着手中的银子和粮米,终究是讪讪地道了谢,带着家人走了。文老太太看在眼里,心中那点因亲戚情分而生出的不忍,也彻底消散,只余下对儿媳这份“持家以严”的赞许。

官眷间的往来,如兰也渐渐摸索出了门道。她不再试图融入所有圈子,也不再畏惧那些绵里藏针的试探。她与那位德高望重的老翰林夫人走得更近,虚心请教些诗书礼仪、养生之道。又结交了县里一位寡居多年、却乐善好施、在士绅中颇有清誉的节妇。她学着明兰的样子,将心思更多地放在力所能及的善举上。冬日里组织官眷为孤寡老人缝制寒衣,开春时捐资修缮育婴堂的房舍。虽是小善,却实实在在,赢得了不少正直士绅家眷的敬重。那些曾暗讽她“粗鄙”、“不通文墨”的声音,渐渐被“持重”、“心善”的评价所取代。

更让文老太太欣慰的是如兰与文炎敬之间的变化。那场梅雨季的裂痕,仿佛成了淬炼情感的烈火。文炎敬在官场中依旧会遇到挫折,但他不再将满身戾气带回家门。有时夜深归家,他会主动与如兰说起衙门里的烦难,虽不指望她出谋划策,但倾诉本身,便是信任与依赖。如兰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在他烦躁时递上一碗温热的汤水,在他疲惫时默默为他按揉紧绷的肩颈。她不再因他的沉默而疑神疑鬼,因为她知道,他的沉默或许只是在思考,他的眉头紧锁或许只是在忧心公务。夫妻之间,少了许多无谓的猜忌和试探,多了几分心照不宣的默契与无声的支持。

文老太太看着儿媳将一应年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看着儿子归家时眉宇间虽疲惫却不再郁结,看着这小院在清贫中透出的安稳与生机,心中感慨万千。她招手唤如兰近前,从腕上褪下一只磨得发亮的素银镯子,拉过如兰的手,轻轻给她戴上。

“好孩子,”文老太太的声音带着难得的温和与郑重,“这镯子,是文家祖上传下来的,不值什么钱,却是个念想。你持家辛苦,也持得好。持家,就如同持一杆秤,”她指了指如兰腕上的镯子,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一头是情分,一头是规矩。心要正,眼要明,手要稳。情分太重,规矩就乱了;规矩太死,情分就断了。你如今,这杆秤端得稳,娘…放心了。”

如兰抚摸着腕上尚带着婆婆体温的银镯,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和期许,眼眶微微发热。她郑重地点头:“娘,儿媳记住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