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朝贺声中 北疆急报(1/2)
长安,太极殿。
晨曦透过巍峨的殿门,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映得满朝文武的朝服愈发鲜亮。今日的朝会与往日不同,空气中弥漫着难以抑制的喜悦——益州平定的捷报已传遍长安,那个困扰大汉多年的西南割据之地,终于纳入版图,天下一统的曙光,从未如此清晰。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刘伯温一声领唱,殿内百官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山呼海啸般的贺声震得梁柱嗡嗡作响。为首的刘伯温须发皆白,脸上却泛着红光,他直起身,捧着奏折朗声道:“陛下,益州既定,四海归一之势已成!自陛下龙兴以来,扫黄巾、平诸侯、克北境、定江东,如今再收益州,短短十数年便重扶汉室,此乃不世之功,堪称‘三造大汉’!臣刘伯温,恭贺陛下!”
“臣王猛,恭贺陛下!”王猛出列,声音沉稳有力,“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得其地则钱粮丰足,得其民则兵员兴旺。陛下此举,不仅平定割据,更为子孙后代奠定盛世根基,功盖千秋!”
田丰紧随其后,抚着胡须道:“刘璋暗弱,却赖益州天险苟延残喘,诸将数年征战,终成此功。然究其根本,皆因陛下运筹帷幄,用人不疑,方有今日之胜。臣以为,当厚赏益州诸将,以励三军!”
“臣于谦附议!”于谦声如洪钟,“将士们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陛下的嘉奖便是他们最好的慰藉。更重要的是,当昭告天下,让百姓知晓,大汉已非昔日可比,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百官们纷纷附和,朝堂之上顿时热闹起来。张居正谈及战后治理,主张“轻徭薄赋,安抚益州百姓”;寇准则强调“清查世家余孽,防止死灰复燃”;狄仁杰建议“迁徙中原百姓入蜀,促进融合”;文天祥则慷慨陈词,言及“汉旗所至,皆为汉土,当扬我国威于域外”。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低声商议着封赏的细则,魏征则皱着眉,似乎在思考如何劝谏陛下“居安思危”。郭嘉与戏志才相视一笑,眼中满是轻松——他们这些谋士最是清楚,益州平定意味着什么,那是天下棋局的最后一块拼图。
王守仁站在武将之列,望着殿上龙椅上的刘进,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龙潜河间,到如今的四海臣服,这位年轻的帝王用一次次不可思议的胜利,将濒临覆灭的汉室重新托起,这份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刘进端坐龙椅,看着阶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景象,心中也涌起一股豪情。他抬手示意百官平身,朗声道:“众卿平身。益州平定,非朕一人之功,乃是前线将士用命、后方百官辅佐、天下百姓归心之故。厚赏诸将、安抚百姓之事,着有司尽快拟定章程,朕自会准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然‘三造大汉’之说,朕愧不敢当。高祖开基,光武中兴,皆为不世之功。朕今日所为,不过是继承先祖遗志,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若真要说功绩,那也是属于大汉的每一个子民!”
这番话一出,殿内顿时响起更热烈的赞叹。包拯朗声赞道:“陛下谦逊仁厚,实乃万民之福!臣请陛下接受‘中兴圣主’尊号,以慰天下苍生之望!”
“臣等请陛下接受尊号!”百官再次跪倒,呼声比之前更盛。
刘进正欲开口推辞,忽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连滚带爬地冲进来,脸色煞白,手中高举着一封插着羽毛的军报:“陛下!北疆急报!八百里加急!”
“北疆急报?”
刘进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满朝文武也都愣住了,刚刚还热烈的气氛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冷却下来。北疆,那是大汉最稳固的防线,有薛仁贵、冉闵等名将镇守,更有长城天险,多年来一直安稳,怎么会突然有八百里加急的军报?
“呈上来!”刘进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内侍双手颤抖着将军报呈上,由太监总管高力士转递到龙椅前。刘进拆开火漆,抽出里面的信纸,只见上面的字迹笔力遒劲,正是薛仁贵的亲笔。
他快速浏览起来,眉头渐渐蹙起。随后将军报拿给高力士,让他诵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