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科学派初代弟子(2/2)
更重要的是,姜逸引入了“项目制学习”。他将弟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小型研发或优化任务。例如:优化某种低阶丹药的炼制工艺以提高成丹率;设计一个更节能的局部降温装置;甚至尝试改进全息投影的某部分符阵以提升亮度等。弟子们需要自己查阅资料(姜逸初步整理了“云端丹方数据库”的雏形,收录了大量基础数据和文献)、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姜逸和陈铭等人则作为导师,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但绝不越俎代庖。
这种模式下,弟子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实验室里时常可见弟子们围在一起激烈讨论,或是为了一个参数的优化反复试验到深夜。科学研究的严谨、协作与创新精神,在这群年轻人身上悄然生根发芽。
培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初代弟子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与传统修行观念的冲突。一些弟子初期难以摆脱“灵力感应”、“心神合一”等玄之又玄的传统思维,对于数据、模型、标准化操作感到不适应甚至排斥。姜逸耐心引导,用一次次成功的实验和数据对比,让他们逐渐体会到科学方法的威力。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压力。玄骨上人一系虽在大比受挫,但并未放弃打压。他们暗中散播“科学派急功近利、根基不稳”、“只重外物、不修内心”等言论,试图动摇初代弟子的信心。甚至有个别弟子受到家族或原师门的压力,被迫退出。对此,姜逸和丹霞长老极力维护,并鼓励弟子们用实实在在的修炼进度和研究成果来回应质疑。事实证明,科学的方法非但没有耽误修行,反而因为丹药品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使得多数科习弟子的修为进度比同龄人更快!
此外,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因素。尽管科学派声望提升,但庶务堂在资源分配上依旧暗中设卡。一些实验所需的特殊材料供应不畅,贡献值兑换比例依旧不公平。姜逸带领弟子们,更积极地运用药渣回收、余热利用等技术开源节流,并加大技术授权和定制服务的力度,艰难地维持着体系的运转。
然而,困难磨砺了意志,也催生了团结。初代弟子们在共同的学习和攻关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他们自称“科习一期”,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几个月后,“基石”计划初见成效。初代弟子们陆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的小组成功将某种常用疗伤药的炼制时间缩短了两成,且品质更稳定;有的弟子设计出了一款小巧的便携式药液纯度检测仪,获得了丹堂的认可;那两名器堂背景的弟子,更是将科学思维融入炼器,合作改进了一种常用刻阵工具的效率……这些虽然都是小创新,却充分展示了科学方法的生命力和普适性。
最让姜逸欣慰的是,弟子们开始展现出独立的科研能力。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既定任务,而是开始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有人对姜逸波(灵力催化剂)的机理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发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有人尝试将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应用到灵植培育中;甚至有人开始探讨能否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功法修炼的优化……科学的种子,已然在他们心中发芽,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这一日,姜逸站在全息讲坛上,看着台下五十双充满求知欲和自信光芒的眼睛,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炸炉十年的炮灰,到如今拥有五十名经过系统科学训练、充满活力的初代弟子,科学派终于有了自己的根基和未来。
他知道,这五十人,将是未来科学修仙之火种。他们的成长,将决定科学派能走多远。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玄骨势力的反扑、传统观念的桎梏、乃至可能的外部威胁,都远未消除。但看着这些年轻的、充满锐气的面孔,姜逸心中充满了信心。
“今日之课程,是‘误差分析与实验设计’。”姜逸的声音在讲坛中回荡,全息影像随之变幻出复杂的统计图表和实验流程,“记住,科学的道路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逼近真相的模型。大胆假设,严谨求证,不畏失败,永葆好奇——这便是科学的精神!”
台下,五十名初代科学弟子凝神聆听,眼中闪烁着与以往任何修士都不同的、理性与激情交织的光芒。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群年轻人手中,悄然开启。科学派的旗帜,将由他们扛起,走向更加广阔而未知的天地。而所有的暗流与挑战,也必将随着这股新生力量的壮大,迎来更激烈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