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 第66章 王旗所向,燎原之势

第66章 王旗所向,燎原之势(1/2)

目录

龙潜城下的试探性反击,虽规模不大,却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廷联军中激起了层层涟漪。那前所未见的密集弩箭与连续轰鸣的火铳齐射,给前线官兵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撼。赵元朗闻报后,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意识到,楚骁不仅在守,更在利用这段时间飞速提升着爪牙之利。

“传令各部,加固营垒,没有本王军令,不得擅自出击。所有将领,来帅帐议事。”赵元朗不得不再次调整策略,从积极寻求决战转为更稳固的深沟高垒,等待虎贲军这决定性的力量抵达。他心中那股不安的预感越来越强烈,时间,似乎并不站在他这一边。

龙潜城内,则是另一番景象。新式武器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军心士气。匠作监得到了楚骁的大力褒奖,并要求他们开足马力,优先保障“靖南弩”和“神机铳”的生产与列装。楚骁清楚,技术优势必须转化为持续的战场压制力。

靖南王旗在岭南屹立不倒,并且展现出越战越强的姿态,这一消息伴随着江南义军焚毁漕粮、漠北狄人南下受挫、西州持续施压等一系列事件,如同野火春风,迅速在饱受赵元庚暴政摧残的各地蔓延开来。

中原腹地,一些原本就对朝廷不满、或是曾在慕容家旧案中受到牵连而蛰伏的家族、豪强,开始暗中串联。他们虽不敢明面举事,却已悄悄将目光投向了南方那面崭新的王旗。通往岭南的隐秘商道上,除了物资,也开始出现一些携带家眷、怀揣技艺或是满腹韬纶的身影,他们冒着风险,南下去投奔那传说中能抗衡暴政的“靖南王”。

而在朝廷控制相对薄弱的边远州县,以及一些水陆要冲的“三不管”地带,打着“靖南”旗号或是自称响应靖南王的小股义军,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他们或占据山岭,或割据水寨,虽然规模不大,组织松散,却此起彼伏,不断袭扰着当地的官府和驻军,牵制了朝廷本就不甚充裕的兵力。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支活跃在荆襄交界山区的队伍。其首领自称受靖南王感召,聚拢了数千流民,凭借山险,屡次击退前来围剿的官军,甚至一度切断了通往岭南的一条次要官道。虽然其与楚骁并无直接联系,但“靖南”二字,已足以让他们获得远超本身实力的影响力。

这些星星点点的火种,暂时还无法撼动朝廷的统治根基,但它们有效地搅动了地方秩序,分散了朝廷的注意力,使得赵元庚无法集中全部资源对付岭南。一种“天下苦赵久矣,靖南当立”的舆论氛围,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楚骁的坚持,不仅是为了岭南一隅,更是在为天下所有反抗力量,树立着一面不倒的旗帜。

面对赵元朗转攻为守、深沟高垒的策略,楚骁决定不再等待。他不能任由敌军从容构筑工事,将龙潜城彻底困死。必须主动出击,拔掉几颗伸到眼皮底下的“钉子”,扩大己方的防御纵深和活动空间。

第一个目标,锁定在龙潜城西南方向约五里处的一座小山丘。赵元朗部在此设立了“飞虎营”,驻扎了约八百兵马,并开始修建箭楼,严重威胁到龙潜城西侧门与外界的联络通道。

此次拔点作战,楚骁决定投入精锐,进行一场标准的、多兵种配合的攻坚战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