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实操演练:小案里的技术妙用(1/2)
1990年冬的南州,寒风卷着碎雪打在刑侦技术实验室的玻璃窗上,室内却暖意融融。林砚看着警员们分组围在模拟现场旁,手里攥着改良后的勘查工具,眼底满是期待——这是他推动基层刑侦技术推广后的第一次实操课,能不能打破老警员“经验至上”的固有认知,就看这一次了。
“老王,先别急着碰鸡窝,按手册第一步来,先划定勘查范围。”林砚走到“家禽丢失案”模拟现场旁,看着老王伸手要碰鸡窝门口的毛发,连忙出声提醒。老王手一顿,回头看了眼手里的手册,又看了看地上用粉笔勾勒的勘查区域,有些不自在地收回手:“这划定范围还要用粉笔描,过去我们直接蹲地上看就行,哪这么多讲究?”
“讲究点才能不破坏痕迹。”林砚蹲下身,指着鸡窝门口的泥土,“你看这处泥土有点湿润,要是直接踩进去,不仅会破坏可能存在的脚印,还会把毛发、纤维这些微量物证蹭掉。先划定范围,从外围往中心勘查,才能把所有线索都找全。”
说着,林砚拿起一把小铲子,轻轻刮取鸡窝旁的泥土样本,装进标注好“1号”的物证袋里:“这泥土里可能混着嫌疑人的鞋印痕迹,回去后用实验室的仪器分析泥土成分,说不定能找到嫌疑人常去的地方——就像上次破仓库纵火案时,我们靠砖块缝隙里的泥土,锁定了嫌疑人经常出入的砖厂。”
老王听得认真,也学着林砚的样子,拿起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取样,嘴里嘟囔着:“没想到这破泥土里还藏着这么多门道,过去真是白干了这么多年。”旁边的年轻警员小李忍不住笑:“王哥,林队这方法可比我们瞎转悠管用多了,上次我查自行车盗窃案,要是早会这手,也不用蹲守一周了。”
另一边,“邻里打架案”模拟现场旁,苏晓正带着两名警员演示指纹提取。只见她拿起改良后的指纹粉盒,对着桌椅上的抓痕轻轻撒上一层淡蓝色的粉末,再用细软的毛刷顺着纹路扫动,原本看不见的指纹瞬间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指纹也太清楚了!”一名警员瞪大了眼睛,“上次我处理打架案,双方都说是对方先动手,桌椅上明明有抓痕,就是找不到证据,要是当时能提取到指纹,就能确定谁先碰的桌椅了。”
苏晓笑着点头:“这改良后的指纹粉比过去的好用多了,不仅附着力强,还不容易破坏痕迹。你们看,这枚指纹的纹路很清晰,尤其是指腹的斗形纹,回去后和当事人的指纹比对,就能知道是谁留下的,再也不用靠双方互相扯皮了。”
就在这时,“供销社被盗案”模拟现场传来一阵惊呼。林砚和苏晓连忙走过去,只见赵伟正拿着载玻片,对着阳光观察上面的纤维碎屑:“林队,苏姐,你们看!这根纤维是深蓝色的,和供销社柜台后面的麻袋纤维不一样,肯定是嫌疑人身上掉下来的!”
林砚接过载玻片,用放大镜仔细一看,果然,那根深蓝色纤维质地粗糙,和麻袋的棉纤维截然不同:“没错,这很可能是嫌疑人衣物上的纤维。过去我们查这类盗窃案,只会看门窗有没有被撬的痕迹,却忽略了这些细小的纤维。只要我们把这根纤维带回实验室,和辖区内有盗窃前科人员的衣物纤维样本比对,就能缩小排查范围。”
赵伟兴奋地把纤维装进物证袋:“上次我查张大妈家银镯子被盗案,就是在窗台缝隙里找到了一根黑色纤维,后来比对了周边有前科人员的档案,当天就抓到了嫌疑人。这微量物证提取技术,真是帮了大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