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 第161章 跨省线索陷僵局!指纹设备遇阻,纤维痕破局

第161章 跨省线索陷僵局!指纹设备遇阻,纤维痕破局(1/2)

目录

省厅刑侦科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老旧的木窗棂,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砚捏着眉心站起身,把手里的红蓝铅笔往桌上一放,笔杆撞在搪瓷缸上,发出清脆的“当啷”声——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天对着各省送来的案卷熬夜了,桌上的搪瓷缸里,菊花茶早已凉透,杯底沉着几片干瘪的花瓣。

“林警官,豫省那边又来电话了,说他们查了案发地周边的货车司机,没发现有前科的,问咱们还要不要继续查。”刚借调过来的年轻警员小陈拿着话筒,语气里带着几分犹豫。他看着桌上摊开的三张地图——豫省、皖省、苏省的国道线路图,上面用红笔圈着三个抛尸点,每个点旁边都标注着受害者信息,可除了“红衣独居女性”这个共同点,其他线索像散在水里的墨,根本聚不到一块。

林砚走过去接过话筒,指尖碰到冰凉的金属机身,传来电流的轻微杂音:“张队,麻烦你们再排查一下案发前一周,在国道311线停留过的货车,特别是拉建材或者农产品的——凶手抛尸地点都在玉米地,鞋底很可能沾了泥土,要是拉建材,说不定会混着水泥渣。”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豫省老刑警张建国带着烟味的声音:“林小子,不是我不配合,咱们基层警力就这么多,天天蹲国道排查,弟兄们都快熬垮了。再说那‘犯罪侧写’,又是说凶手是长途司机,又是说他农历十五作案,这靠谱吗?我当刑警三十年,破案靠的是走访、蹲守,不是这些纸上谈兵的东西。”

林砚握着话筒的手紧了紧,却没反驳。他知道,张队的质疑不是没道理——1986年的刑侦系统里,“犯罪侧写”还是个没人听过的新鲜词,就连省厅的老领导,当初听他提这个时,都皱着眉问“是不是从外国小说里看来的”。他深吸一口气,放缓语气:“张队,您还记得南州去年的操场埋尸案吗?当时我们靠草种比对锁定了凶手,这次的侧写也是一个道理——三个抛尸点都在国道旁,间隔刚好两百公里左右,这不像是随机选的,更像是凶手跑长途时,固定的休息点。”

电话那头的张建国顿了顿,大概是想起了那起在全省通报的案子,语气软了些:“行,我再让弟兄们查三天,要是还没线索,你可得想别的办法。”

挂了电话,林砚转身看向墙上的线索板——上面钉着受害者的照片、抛尸地的现场勘查记录,还有他手绘的“犯罪热力图”。可不管怎么看,这些线索都像断了线的珠子,连不成串。最大的难题还是指纹——三个案发现场都提取到了模糊的指纹,可省厅那台刚从北京调过来的“指纹比对仪”,到现在还没派上用场。

“林哥,技术科的王科长来了,说指纹仪的事……”小陈的声音刚落,门口就走进一个穿着灰布中山装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王科长,设备调试好了吗?”林砚迎上去,目光落在文件夹上——那是指纹仪的使用说明书,封皮都被翻得卷了边。

王科长叹了口气,把文件夹往桌上一放:“调试是好了,可没人会用啊!北京来的专家只教了两天,咱们科里的人记不住操作步骤,而且那设备太金贵,稍微碰一下就报错,谁敢轻易用?再说,各省送来的指纹卡片,格式都不一样,有的是油墨印的,有的是铅笔拓的,根本没法进机器比对。”

林砚拿起一张指纹卡片,指尖拂过上面深浅不一的纹路——这是皖省案发现场提取的,来自抛尸用的麻袋口,可因为当时勘查人员用的是旧的指纹粉,大部分纹路都糊了。他忽然想起苏晓之前说过的话:“现场勘查的每一步都不能错,差一点,证据就废了。”

正想着,传达室的老张突然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林警官,南州寄来的,好像是法医科的苏医生寄的。”

林砚心里一动,赶紧接过信封。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叠法医报告,最上面还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纸,上面是苏晓清秀的字迹:“豫省受害者衣物纤维检测出微量羊毛和涤纶混纺,皖省和苏省的受害者衣物上也有类似纤维,可能来自凶手的衣物或货车内饰。另外,注意按时吃饭,别总喝凉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