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纤维验出真凶影(1/2)
第77章 设备到位与培训
1985年秋,省厅刑侦科的仓库里,三个铁壳箱子蒙着薄灰,像三座等待开封的秘密武器库。林砚蹲下身,指尖划过箱子上印着的“指纹比对分析仪”字样,指腹能摸到凹凸的金属棱角——这是他跟周厅长磨了半个月,才从部里申请下来的宝贝,也是豫、皖、苏三省刑侦系统里第一批半自动指纹设备。
“林警官,这玩意儿真能比人眼快?”安徽来的老刑警老张凑过来,手里还攥着本翻得卷边的《指纹图谱手册》。他从警二十年,靠肉眼比对指纹破过不少案,但也有过因为指纹太模糊,盯着放大镜看了三天三夜还一无所获的经历。
林砚笑着打开箱子,里面的部件不多:一台带着屏幕的主机、一个指纹扫描板、几盒专用的显影剂,还有厚厚一摞操作说明书。“老张叔,人眼辨别的是大概轮廓,这机器能把指纹分成两百多个特征点比对,只要现场提取的指纹能扫进去,十分钟就能出结果。”他边说边组装,手指熟练地接好线路,按下电源键时,屏幕亮起的绿光让在场的十几个民警都屏住了呼吸。
这是林砚组织的第一期指纹设备培训班,学员是三省挑出来的骨干,有像老张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刑警,也有刚从警校毕业的年轻人。教室里没有空调,九月的热气裹着粉笔灰在空气中飘,可没人敢走神——所有人都知道,这台机器可能会改变他们办案的方式。
“首先得注意,现场提取的指纹样本不能有褶皱,”林砚拿起一张处理好的指纹卡片,放在扫描板上,“咱们之前用的墨粉显影法,容易让指纹边缘模糊,扫进去之前得用吹风机冷风吹三十秒,固定纹路。”他操作着主机,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指纹的放大图像,每一条纹路都清晰得能看见细小的分叉,“大家看,这是‘斗型纹’,这里有个断点,机器会自动标记成特征点,和数据库里的指纹逐一比对。”
江苏的年轻刑警小李突然举手:“林哥,要是现场提取的指纹不完整呢?比如只有半个指节的纹路。”
“问得好。”林砚调出提前准备好的模拟样本,屏幕上出现了一块残缺的指纹,“机器有‘部分比对’功能,只要能提取到八个以上特征点,就能初步筛选出可疑人员,咱们再结合其他线索排查,比瞎猫碰死耗子强得多。”他顿了顿,想起自己穿越前在警校学的知识,补充道,“不过机器只是辅助,最后还得靠咱们对案情的判断,不能完全依赖它。”
这话让老张点了点头,之前他还担心这年轻警官会迷信新设备,现在看来,倒是个踏实人。
培训进行到第三天,开始实战演练。林砚把三省近期未破案件的指纹档案汇总,输入设备数据库,然后随机抽取现场指纹样本,让学员们轮流操作。轮到老张时,他手抖着把一张来自河南的指纹卡片放在扫描板上——这是“红衣女尸案”第三起现场提取的指纹,之前三省的刑警轮流比对了半个月,没找到任何匹配项。
机器嗡嗡地运转着,屏幕上的进度条一点点往前走。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蝉鸣,老张的额头渗出了汗,他盯着屏幕,心里既期待又紧张。突然,屏幕上跳出一行字:“相似度98.7%,匹配人员:马强,身份证号xxxxxx1950xxxxxx。”
“找到了?”小李忍不住喊出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