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档案风波的化解(1/2)
下午的阳光斜斜照进南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办公室,木质办公桌上摊着一摞厚厚的案卷,林砚指尖捏着的钢笔尖悬在纸面上方,眉头拧成了个疙瘩。
“这赵伟到底怎么回事?”他低声嘀咕了一句,把手里的“菜窖女尸案”证人询问记录往桌上一放,纸张边缘被指尖捏得发皱。
就在十分钟前,林砚按照李建国的要求,整理案件归档材料,可翻到赵伟负责记录的证人笔录时,心脏猛地沉了一下——城郊砖厂的门卫老王,明明在询问时提到“案发前三天下午,张强背着个鼓囊囊的帆布包离开砖厂,神色不对劲”,这段关键证词竟然没出现在记录里,取而代之的是几句无关紧要的“张强平时人缘一般”“没见过他和外人争执”。
林砚放下笔录,起身走到窗边,脑子里飞速盘算。80年代的刑侦工作本就依赖人证物证,证人的一句话很可能就是破案的关键,赵伟漏掉这段证词,要是张强在审讯时咬死不认罪,单凭泥土证据和债务纠纷,说服力恐怕要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这种工作上的疏漏,要是被后续核查的上级部门发现,整个案件的办理流程都会被质疑。
“林砚,整理完了没?李队等着要呢。”门口传来赵伟的声音,他手里端着个搪瓷缸,慢悠悠地走进来,眼神扫过桌上的案卷,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随即又恢复了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林砚转过身,指了指笔录上的空白处:“赵伟,老王的证词你漏记了,他说张强案发前三天带着帆布包离开砖厂,这段很重要,怎么没写进去?”
赵伟的脸瞬间涨红了,他快步走过来,一把抓过笔录,翻了几页后,强装镇定地说:“嗨,多大点事,当时老王说话颠三倒四的,我以为是无关紧要的废话,就没记。再说,案子都破了,张强也认罪了,少这么一句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林砚的声音沉了下来,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办案讲究的是证据链完整,每一句关键证词都不能少。要是张强翻供,说我们逼供,这份漏了关键信息的笔录,就是他反驳的理由。赵伟,这不是小事,是原则问题。”
赵伟被林砚说得哑口无言,可心里的不服气却翻涌上来,他把笔录往桌上一摔,声音也拔高了几分:“林砚,你少在这装专业!不就是破了个案子吗?真把自己当回事了?我看你就是故意挑我毛病!”
两人的争执声引来了办公室里其他民警的目光,有人放下手里的工作,探头探脑地往这边看。林砚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火气——现在不是和赵伟争吵的时候,补全笔录、向李建国说明情况才是关键。
他捡起地上的笔录,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新的记录纸,一边快速补写老王的证词,一边对赵伟说:“我不是挑你毛病,是对案子负责。现在我把证词补上,咱们一起去找李队,把情况说清楚。”
赵伟梗着脖子,不愿意动弹,可看着林砚坚定的眼神,又想到李建国平时对办案数漏的严厉态度,最终还是不情不愿地跟在了林砚身后。
两人走进李建国的办公室时,李建国正在看一份案情简报,见他们进来,抬头问道:“案卷整理好了?”
林砚把补全的笔录递过去,指着新增的部分说:“李队,这是‘菜窖女尸案’的证人笔录,赵伟在记录时漏了砖厂门卫老王的关键证词,我已经补全了,特意来向您说明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