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精兵简政定鼎新军制(1/2)
小朝会定下了军改的基调,接下来的几日,垂拱殿偏殿便成了整个大宋最核心的军事决策中心。赵佶与种师中、韩世忠、吴敏、宇文虚中等核心文武,开始就具体的整编方案进行深入推演和激烈讨论。巨大的舆图铺满了地面,上面标注着目前已知的各方兵力部署。
赵佶首先抛出了最现实的问题:“吴敏,宇文虚中,你二人一个掌过枢密院,一个管着兵部,且都参与了北征行营的组建。依你们看,如今我朝在册兵员,剔除空额、老弱,实际堪战者,约有几何?各地驻防情况又如何?”
吴敏与宇文虚中对视一眼,由宇文虚中率先开口,他对此数据最为熟悉:“回陛下,经北伐前后数次核查,尤其是皇城司介入后,全国在册一百二十万兵员,实际员额约在八十万上下。其中,西北永兴军路、秦风路等西军边兵,最为精锐,约二十五万;河北、河东等原北疆防线边军及新整编的燕云驻军,约二十万;京畿禁军及各路驻泊禁军,约十五万;其余则为各地厢军及分散驻防之兵,约二十万。”
赵佶点了点头,这个数字与他预估的相差不多。“八十万……听起来不少,然分布不均,良莠不齐,指挥体系更是错综复杂。譬如厢军,几无战力,空耗粮饷。此番整编,首要便是汰弱留强,重塑筋骨!”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江山:“朕意,取消过去禁军、厢军、乡兵等杂乱划分,亦取消厢军编制!全部打散,按地域与战略需求,重新整编,组建若干常设‘行营’!”
种师中目光炯炯,接口道:“陛下此议,正合兵家‘集中优势,重点布防’之理。依老臣之见,可设:燕云行营,总揽燕云十六州及北疆防务,直面金国、蒙古诸部;西夏行营,专司对西夏战事及西北边防;京畿行营,卫戍汴京及周边腹地;广南行营,镇守岭南,威慑交趾,控扼海疆;成都行营,坐镇巴蜀,屏护西南。”
韩世忠补充道:“还得加上水师!如今海上贸易日盛,且金国亦有从海上南侵之可能。当设伏波行营,统合沿海各水军,建造新式舰船,巡弋海疆!”(伏波,汉代将军名号,常用于指代水师)
赵佶赞许地看了韩世忠一眼:“世忠所言极是!伏波行营,不可或缺。未来,甚至可探索远洋。此外,格物院正在研制那‘热气球’,若能成功,或可组建一支‘羽林空骑’,用于侦察、通讯,乃至空中打击,此为后话,可先预留编制。”(羽林,禁军名称,用于空中部队亦显尊贵)
他定了调子:“便暂定五大行营:燕云、西夏、京畿、广南、成都,外加伏波行营。各营主官称行营都总管,副武称行营副总管以及监军赞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