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火铳的设想(1/2)
提及新式火药,赵佶的目光自然转向了站在工匠队列中、一身道袍略显突兀却无人敢小觑的林灵素。这位原本身份是道士的火药作负责人,如今已是将作监少监,专司火药及衍生武器研发。
“林卿,”赵佶点名,“火药一道,近来可有新的心得?震天雷、霹雳炮威力虽已不俗,然朕以为,仍有精进之余地。”
林灵素闻声出列,他虽为道士,但在将作大营日久,身上也沾染了几分工匠的务实之气,眼中闪烁着对爆炸与燃烧的专注光芒。
“回禀陛下,”林灵素躬身道,“臣等奉旨,从未停止对火药配比之探索。近月以来,反复试验,发现若在硝、硫、炭基础之上,微量掺入特定矿物细粉,或可改变爆燃特性,或使烟幕更浓,或使毒焰更烈,然其稳定性与可控性尚需大量验证。”
他顿了顿,继续汇报具体武器的改进:“至于震天雷,臣等已按陛下之前提示,成功试制出带稳定木柄之型号,投掷更远更准,且引信防潮处理亦有改进。霹雳炮则着重于外壳铸造,力求破片更均匀,杀伤范围更大。此外,臣等正在尝试制作超大型之‘轰天霹雳炮’,装药百斤,专为轰击坚城墙角或密集军阵所备,然其运输、放置及发射皆极为危险,尚在摸索安全规程。”
赵佶认真听着,对火药研究的多元化方向表示认可:“嗯,思路可广,但安全第一。毒火、烟幕等方向,可用于特定战术,但核心仍在于提升纯粹爆破之威能与可靠性。” 他知道,在钢铁这样的基础材料和加工工艺取得突破前,火药的终极威力还难以完全释放。
随即,他话锋一转,再次看向刚刚收下平炉、转炉图册,心情尚未平复的宇文恺。
“宇文卿,红衣大炮之事,朕知你压力重大。炮管巨大,一体铸造、镗光,确非旦夕可成之功。”
宇文恺连忙道:“陛下明鉴,臣等必尽全力……”
赵佶抬手打断他,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意:“巨炮难成,何不先易后难?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说着,他又从那个仿佛无所不包的锦盒中,取出了第三本明显薄一些,却同样绘制精细的册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