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工巧兴国 舟师远望(1/2)
盘点完户部充盈的国库,赵佶心绪大定,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引领技术革新、为强盛提供硬实力的工部。他知道,真正的国力差距,往往体现在这些看似“奇技淫巧”的领域。
“苏卿。”
工部尚书苏启明应声出列,神色间带着户部张克公方才那般与有荣焉的振奋:“臣在。”
“朕予尔之‘矿盐提纯精炼之法’推行已有段时日,如今成效如何?听闻于盐利大增功不可没。”赵佶询问道。此前重心多在滩晒海盐,但对内陆如岩盐、井盐等矿盐的利用也未放松。
苏启明显然对此了然于胸,流畅奏对:“回陛下,矿盐提纯之法已然成熟!通过溶解、过滤、多次结晶等工序,所得矿盐之纯净度、色泽,已与上好海盐相差无几,且去除了苦涩异味。如今蜀中、解池等地之大矿盐场皆已改用新法,产量与品质俱升!其所出之盐,不仅供应本地,更可填补部分边远州县之需,运输成本大减。此番盐利翻倍,矿盐新法,实与海盐滩晒法,并立为首功!”
“好!”赵佶欣然赞道,“盐乃民生日用之本,亦是国库重要财源。能于海、矿两途并进,实乃大善!” 他心中明了,这背后是化学知识的初步应用,意义非凡。
接着,他又问起另一处他寄予厚望的所在:“京都格物院,筹建已有些时日,近来可有何进展?”
提到格物院,苏启明脸上笑容更盛,甚至带着几分惊奇:“陛下,格物院虽初立,然确如陛下所言,汇聚了不少心思奇巧、不拘一格之才。近日,院中一位名叫陈远的待诏,竟利用琉璃,研磨出了可助目力昏花者清晰视物之物,其名曰‘花镜’!虽尚显粗糙,却已能让数位年老眼花之同僚重新看清细小的图纸文字,堪称奇物!”
“花镜?!”赵佶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没想到格物院这么快就能出如此实用的成果。这不仅是光学应用的突破,更意味着一个庞大市场的雏形!“此物于读书人、工匠,乃至天下目力不济者,皆是福音!陈远有功,当赏!重赏!擢升其格物院博士,赐金百两,帛五十匹!并令其继续钻研,改进工艺,力求精益求精!”
“臣代陈远,谢陛下隆恩!”苏启明连忙躬身。殿内众臣亦是啧啧称奇,对那格物院不由得高看了几分。
而后,赵佶问到了他最为关心,也是关乎未来海洋战略的核心——舟船监。
“舟船监如今情形如何?我大宋舟船之利,朕素有耳闻,如今每年各类船只建造,数量几何?”
苏启明略一沉吟,报出了一个让早有心理准备的赵佶也感到震惊的数字:“启奏陛下,我朝漕运、海运、渔业、商贸皆极为发达,故舟船营造,历来是工部重中之重。据舟船监并各主要造船务统计,全国官私船场,每年新造、大修之各类船只,总数……当在两千三百艘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