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文教涤旧 三路合围(1/2)
蔚州城头变换了大宋旗帜,但城内的空气却依旧带着几分疏离与警惕。与涿州相似,百余年的辽国统治,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许多百姓望向宋军士卒的眼神,充满了茫然、畏惧,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
西路军主帅刘法与监军张叔夜深知,攻城易,收心难。他们严格遵循皇帝在涿州定下的章程,迅速展开了安抚与教化工作。
一队队士兵在各级监军赞画的带领下,押运着缴获的辽国官仓粮米,于城内四门及繁华处设立粥棚,开仓放粮。饱受战火波及和辽末盘剥的贫苦百姓,在确认了那热腾腾的粟米粥并非虚幻后,眼中戒备的坚冰开始出现第一丝裂痕。
紧接着,大幅的安民告示贴满了城内的公告墙。更不少随军的新科实务特科出身的胥吏被组织起来,定时定点,用带着各地口音但清晰无比的声音,向围观的百姓宣读:
“大宋皇帝陛下敕令:蔚州新复,特免本年度一切赋税徭役!过往之事,概不追究!各安生业,勿信谣言!朝廷在此,必保尔等安宁!”
免税的承诺如同巨石投入死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升斗小民而言,这才是最实在的恩典。一些胆大的商户,开始试探性地卸下门板,重新开张。
与此同时,一纸来自汴京、经由八百里加急传达的圣谕,被迅速执行。蔚州城内原辽国官学旧址被迅速清理出来,挂上了崭新的牌匾——“官立蒙学堂”。其宗旨被皇帝亲笔御定:“启智”、“育德”、“认同”!
教材直接采用汴京颁行的《新编数算启蒙》、《格物浅说》为基础,同时礼部与翰林院奉旨紧急编纂的《华夏源流》、《忠义故事集》等浅显读本也第一批运抵。这些书籍用简洁的文字和生动的插图,从三皇五帝讲到本朝立国,潜移默化地灌输着历史脉络、忠君思想与华夷之辨。
赵佶在给西路军的密旨中特别强调:“蒙学堂面向所有适龄孩童,无论其父祖曾为何人,皆可免费入学!笔墨纸砚,皆由官给。初期或有人疑虑、抗拒,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爱国之心自可养成。此乃百年大计,关乎国本,绝不可轻视!”
刘法与张叔夜深以为然,严令落实。尽管初期确有不少百姓观望,甚至有些辽国旧吏暗中阻挠,但在免费入学和官供文具的吸引下,第一批懵懂的孩童还是被送入了学堂。琅琅读书声开始在这座北方边城的空气中回荡,虽然微弱,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旨在重塑认同的力量开始扎根。
稳定了蔚州内部,西路军并未停留休整太久。留下部分兵力守城并继续推行新政后,刘法、张叔夜与种浩率领主力,携大胜之威,迅速东进,兵锋直指幽州西北的最后屏障——妫州!一旦拿下妫州,幽州将彻底陷入西、南、东三面的铁桶合围之中。
几乎与此同时,来自东路军的战报也传到了中军御帐。
东路主将姚古用兵稳健,沿河间府、霸州一线稳步推进,成功牵制了大量辽军东部兵力。而真正让御帐内众将眼前一亮的,是副都监韩世忠的表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