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高炉铁壁 刮骨清疮(1/2)
工部下属新设的“琉璃作”进展极其不顺。宇文恺带领工匠们按照赵佶所赐之法,反复试验,烧毁的原料堆积如山,却始终未能得到那设想中清澈透明的“琉璃”,所得要么是浑浊不堪、布满气泡的顽石,要么就是在冷却过程中噼啪碎裂。更令人不安的是,皇城司安排在琉璃作周围的暗哨,多次回报发现有不明身份之人在外围徘徊窥探,虽未敢靠近,但其意图昭然若揭。
赵佶闻报,并未感到意外。琉璃之利,动人心魄,引来觊觎实属正常。这反而让他下定决心,必须建立一个高度集中且绝对保密的军工研发与生产基地。
他再次召见宇文恺与苏启明,并让皇城司指挥使顾锋一同参与。
“琉璃试制,艰难可知。然此路不通,或可另辟蹊径。”赵佶说着,又取出一份更为详尽的图纸,“此物名为‘高炉’,非为琉璃,专为炼铁!”
图纸上描绘的是一种结构更为复杂、高大的竖炉,配有水力或人力驱动的巨型皮囊鼓风系统,以及出铁口、出渣口等详细结构。赵佶结合赵启的记忆与当下的工艺水平,尽可能清晰地阐述了高炉连续生产、提升炉温、获得液态生铁的原理。
“此高炉若能建成,不仅可大幅提升铁产量,其产生之高温,或亦可助尔等攻克琉璃熔炼之难关。”赵佶目光扫过面露震惊的宇文恺和苏启明,“然此物关系重大,绝不可泄露半分!”
他看向顾锋:“顾卿,朕命你从皇城司内挑选一队绝对忠诚、精于护卫之人,组建‘技防司’,专职守卫高炉及后续所有核心工坊之机密!凡有试图窥探、窃密者,无论何人,可就地格杀!内部工匠,一律实行联保连坐,严格限定活动范围!”
“臣领旨!”顾锋眼中寒光一闪,肃然应命。
“苏卿,宇文卿,”赵佶继续部署,“高炉选址,须隐秘且临近水源。朕意,在京西嵩山余脉,择一隐蔽山谷,兴建‘将作大营’!高炉、军器监核心作坊、火药作、新钱引印制工坊,乃至日后其他机密研发,皆集中于此!外围设三重关卡,由皇城司技防司与禁军共同把守,非特许令牌,任何人不得出入!现有军器监、将作监等重要部门,防卫等级全面提升,人员重新核查!”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决定,意味着将大宋最核心的军工与财政命脉,集中到一个高度戒备的“特区”进行管理和保护。
“臣等遵旨!必当竭尽全力,建成此营,严守机密!”苏启明与宇文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任,激动而又忐忑地领命。
就在赵佶全力构筑他的“军工堡垒”时,皇城司第四指挥使张延之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