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1977年高考又一春 > 第143章 问题要解决了

第143章 问题要解决了(1/2)

目录

墙上的挂钟“梆梆梆”敲了三声,午夜到了。

李庆霖猛地抓起桌上的钢笔,在“某些干部子女凭借关系占用知青名额”几个字上狠狠圈了两圈!

油墨还没干,纸上晕开小小的墨点,1746个字的信里,藏着十七处修改的痕迹,最扎眼的是最后添上的那句话:“孩子在山区累死累活,口粮不够吃,从没见过一分钱分红!”

“阿爸?”门外传来妻子睡梦中的呓语,带着几分不安。

李庆霖深吸一口气,心一横:“就这样了!不改了!”他把信纸飞快地叠好,塞进中山装的内袋里。冰凉的纸张贴着滚烫的胸口,激得他打了个哆嗦。他走到墙前,对着墙上的教员像深深鞠了三个躬,每一个都弯到了底。然后他毅然拉开房门,踩着田埂上结的薄霜,快步冲向镇里的邮局。

清晨的雾还没散,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邮局门口那只绿色的邮筒,像一头沉默的巨兽,立在路边。李庆霖站在邮筒前,手在口袋里攥了半天,终于把信投了进去。“扑通”一声轻响,那封信,载着一个小学教师押上全家性命的泣血之声,被邮筒彻底吞噬。

李庆霖赌上一切写这封信,为的就是让最高层知道,像他儿子李良模这样的知青,正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每个月的口粮只有三十斤糙米,根本不够吃,年年都得回家 “吃黑市粮”;在地里干一天活,记十分工,可到了年底,不仅拿不到分红,反而要倒贴钱买工分;没钱买菜,只能挖野菜,没钱添衣服,冬天就裹着打补丁的单衣,生病了更不敢去医院,只能硬扛;长期借住在老乡家的柴房里,铺着稻草,连个稳定的“歇息的地方”都没有。

李庆霖知道,他这样做是要冒大险的!搞不好,自己会进去,或者自己背负上罪责,被戴上高帽,被人押解着游街,遭受各种辱骂批判,自己也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封信,像一把锋利的刀,撕开了笼罩在“知青”光环下的残酷现实,也捅破了某些地方存在的特权暗箱操作。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沉默者的绝望,也照出了这个时代亟待变革的疮疤。

其实一开始,李庆霖是想直接把信寄给教员的,可他又怕信被压在半路,石沉大海,甚至可能因为“妄议”招来祸事。他坐在桌边想了一夜,头发都白了几根,最后才决定,把信寄给当时在外交部工作、常伴教员左右的翻译王波同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