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暗礁潜流(1/2)
那份关于未来产业基金的匿名材料,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层里漾开了圈圈涟漪。虽然大众舆论已被引导向理性讨论,但在省级机关内部、在一些关键部门负责人的案头,这份材料却被悄然传阅。
材料内容看似客观,罗列了国内外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失败的数个案例,重点强调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决策链条过长可能导致的效率低下,以及“外行领导内行”的专业壁垒。其核心论调,直指秦宇轩构想中最为外界所疑虑的几点,并且引用了不少“内部人士”的担忧,字里行间暗示秦省长此举或有“追求政策轰动效应”、“脱离省情”之嫌。
这股暗流,并未直接冲击到秦宇轩的日常办公,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政策推进的微观环境。方文谦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厅局在对接省政府关于基金筹建的调研需求时,态度变得更为“严谨”和“审慎”,提交报告的速度明显放缓,字斟句酌,生怕担责。甚至在一次部门协调会上,一位素来以敢言着称的发改委副主任,在发言时也绕开了基金的具体模式,大谈特谈夯实本土企业创新基础的重要性。
这是一种无声的抵抗,一种用程序和“谨慎”包装起来的消极执行。
秦宇轩对此心知肚明。他并没有急于召开会议统一思想,也没有对任何部门施加压力。他知道,在这种层面,高压手段往往适得其反。他选择了更耐心、也更费力的方式——逐个沟通,深入交流。
他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分别约谈了几位关键部门的负责人,有的是在经济领域深耕多年的老资格,有的是拥有博士学位的技术型官员。他没有一上来就谈基金方案,而是先从对方负责的领域切入,倾听他们对陕东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真实想法和遇到的瓶颈。
在与那位发改委副主任的谈话中,秦宇轩坦诚道:“王主任,你在发改系统工作二十年,对全省产业情况如数家珍。你担心的风险,我完全理解。我们设计这个基金,不是要去取代现有的科技投入,更不是撒胡椒面,恰恰是要解决那些市场不愿意投、但战略意义重大的‘卡脖子’环节。它的运作,必须依靠你们这些专业干部的把关。”
他展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倾听姿态,逐渐消解着对方的抵触情绪。谈话最后,那位王主任虽然仍未明确表态支持,但态度明显软化,表示会组织精干力量,认真研究基金落地的具体细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