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暗流与墨荷(1/2)
秦宇轩指示的公开透明策略很快得到了执行。省发改委和科技厅联合组织了一场小型的媒体吹风会,邀请了几位在科创投资和产业政策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详细解读了“未来产业基金”的构想初衷、国际经验、以及拟采取的多重风险防控机制——包括引入国内顶尖的基金管理人、建立严格的尽职调查和投决流程、设定清晰的退出路径等。
官方渠道没有高声驳斥,而是用翔实的资料和理性的分析来回应质疑。几位受邀的学者也在个人社交媒体和专业论坛上发声,客观评价了政府引导基金在弥补市场失灵、培育前沿产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不能因噎废食,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专业运作。
舆论的风向开始出现微妙转变。一些原本被带节奏的公众,在接触到更多信息后,开始理性思考。毕竟,“硬科技”、“未来产业”这些词汇,对渴望家乡发展的陕东人而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质疑声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那种一边倒的嘲讽氛围被打破了。
这场舆论交锋,表面上暂时平息,但在省委常委会的层面上,却投下了一道更长的阴影。
在一次研究近期重点工作的常委会上,宋书记在总结时,看似不经意地提到了最近关于未来产业基金的讨论。
“改革开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宋书记声音平稳,目光缓缓扫过与会众人,最后在秦宇轩脸上停留了一瞬,“尤其是涉及财政资金、涉及新兴领域的探索,论证要更充分,决策要更谨慎。要注重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不同意见,确保改革举措符合省情实际,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这番话,四平八稳,无懈可击,完全符合其一贯的稳健风格。但在座的都是政治嗅觉敏锐的人,都听出了其中的敲打意味。这不是对秦宇轩个人的否定,而是对“步子迈得太大”的一种间接回应和节奏控制。
秦宇轩面色平静,认真记录着,仿佛只是在记录一项普通的工作指示。他明白,这是李政借助宋书记的“稳”,来对他形成的无形制约。宋书记未必完全认同李政,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观下,他天然倾向于更加审慎持重的方案。
李政坐在一旁,端着茶杯,轻轻吹开浮沫,眼帘低垂,看不出任何情绪。他知道,自己不需要在台面上与秦宇轩针锋相对,只需巧妙地利用现有的力量和氛围,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常委会结束后,秦宇轩回到办公室。他的目光落在书柜旁那幅墨荷上,清雅的画境让他心头的些许沉闷稍稍纾解。他走到画前,静静凝视。出淤泥而不染……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处境的期许和坚守?
就在这时,方文谦敲门进来,脸色有些凝重。
“省长,刚接到消息,”他压低声音,“李副省长那边,近期频繁与省里几位老同志,还有高校、科研院所的一些资深专家接触,据说是在深入调研‘我省科技创新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问题。”
秦宇轩眼神微动。李政这一手,玩得确实高明。他不直接反对未来产业基金,而是另起炉灶,强调“现实基础”和“稳健路径”,这无疑是在构建一套与自己“未来导向”、“风险投资”模式相对应的话语体系和政策备选方案。这是在争夺科技创新领域的主导权和解释权,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他:在陕东,科技创新该怎么搞,未必只有你秦宇轩这一种模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