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1/2)
省纪委王书记的办公室,简朴而肃穆。听完秦宇轩主动关于匿名信情况的说明,王书记表情严肃,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宇轩同志,你能主动来说明情况,这很好,也体现了对组织的信任和自身的坦荡。”王书记声音沉稳,“关于你爱人和内兄的事情,我们纪委也有听到一些风声。目前看,内容空泛,缺乏实质证据,属于典型的捕风捉影,目的性很强。组织上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地看着秦宇轩:“但是,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越是身处重要岗位,越要管好身边人。这不是组织不信任,而是对干部最大的保护。晓明同志的企业,只要合法合规经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谁也说不着什么。可一旦越线,即便是无心之失,也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到时候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秦宇轩郑重地点点头:“感谢书记提醒,我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会严格要求家人,绝不触碰红线。”
“嗯,”王书记语气缓和了些,“省里现在的局面,比较复杂。改革发展到了深水区,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你和高等同志在一些具体工作思路上的分歧,省委是清楚的。有分歧很正常,关键是要出于公心,遵守组织原则,维护班子团结。你要相信组织,相信绝大多数同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从纪委出来,秦宇轩心情略微放松,但王书记那句“管好身边人”却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他立刻给内兄苏晓明打了个电话,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厉,要求他务必检视公司所有业务环节,尤其在涉及政府项目时,必须百分之百规范透明,甚至要求他考虑主动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合规审计。苏晓明感受到妹夫的凝重,连声答应。
家庭内部的隐患暂时被按住,但官场上的暗流却更加汹涌。
高省长在制度博弈上受挫后,明显调整了策略。他不再直接挑战示范区的具体项目,而是将重心转向了更宏观的人事布局和舆论营造。
很快,省政府层面传出风声,要以“优化班子结构、加强干部交流”为由,对几个关键厅局和地市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拟调整名单上,几位在示范区建设和相关改革中表现出色、与秦宇轩工作配合默契的干部,赫然在列,或被明升暗降,或调任闲职。而几个位置,则拟由高省长一手提拔、风格相对保守的干部接任。
这一手“釜底抽薪”,直接威胁到秦宇轩推动改革所依赖的执行团队。如果得逞,示范区乃至全省的改革步伐都可能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省内的官方媒体和几家影响力较大的市场化媒体上,关于“稳健发展”、“夯实基础”、“防范过度负债和投资风险”的评论文章悄然增多。虽然通篇未提示范区,但字里行间营造的舆论氛围,与高省长之前在常委会上强调的“安全”、“风险”论调如出一辙,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方文谦将这些情况汇报给秦宇轩时,语气充满了忧虑:“省长,他们这是要在人和舆论上做文章,动摇我们的根基。几个拟被调整的干部,现在都有些人心惶惶。”
秦宇轩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工地上林立的塔吊,那是示范区一个正在快速推进的民生配套项目。他沉默良久,缓缓道:“人事调整,讲究的是程序和理由。他们可以用‘优化’、‘交流’的名义,我们也可以用‘工作需要’、‘发挥专长’来争取。关键是,我们推荐接任的人选,必须能力过硬,经得起推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