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深水区(2/2)
秦宇轩沉默了一下。小王是“能人”,也曾为陕重立过功,但他的行为触碰了红线,必须依法依规处理。这既是对企业的负责,也是对更多想走正路、凭本事吃饭的职工的交代。
“处理得当。”秦宇轩点点头,“要把这个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警示教育。同时也要明确告诉所有职工,我们鼓励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权谋私、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更加阳光、规范的秩序。”
新的挑战:产业链的困局陕重集团内部的改革逐步走向正轨,但一个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省工信厅和陕重集团联合提交的一份报告,摆在了秦宇轩的案头。
报告指出,陕重集团主打产品的大型矿用挖掘机和重型装载机,虽然通过技术升级,性能和质量已经达到甚至部分超越了国内同类产品,但在关键的核心液压部件、高可靠性传动系统等方面,仍然严重依赖进口。近期,由于国际供应链波动和某些非市场因素影响,这些关键部件的采购周期延长,成本显着上升,甚至面临断供风险。
“这不只是陕重一家的问题,”工信厅厅长在汇报时面色凝重,“这暴露了我们省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心脏病’、‘神经病’问题——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四基’)薄弱。陕重活了,但如果脖子始终被别人卡着,终究走不稳,更走不远。”
秦宇轩看着报告上的数据,眉头紧锁。改革解决了企业内部的机制问题,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攻克核心技术壁垒,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这又是一个艰巨的“长征”。
破局之思。夜晚,秦宇轩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陕重的初战告捷只是起点,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课题已经摆在面前:如何平衡改革力度与社会承受度?如何在上层建筑层面凝聚更多改革共识?如何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卡脖子”困境?
他想起白天看到的一份关于某个地市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核心零部件的简报,虽然规模不大,但思路值得借鉴。
“亦菲,”他拿起电话,“安排一下,近期我们去几家在专精特新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调研。陕重的问题,需要在更广阔的产业生态中去寻找答案。另外,请政研室的同志重点研究一下,如何在政策和资源上,引导、支持像陕重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省内相关配套企业,共同攻克‘四基’难题。”
他深知,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每解决一个难题,就离目标更近一步。这场关乎发展命运的“长征”,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