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班子磨合(1/2)
1999年10月13日上午九点,康安市政府大楼三楼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班子见面会正在进行。窗外,深秋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台阶上,而室内,二十余名市政府班子成员已全部到齐——有人翻看文件掩饰情绪,有人端着茶杯沉默不语,空气里浮动着一种微妙的紧绷感。
秦宇轩推开会议室的门时,脚步声在寂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他穿着一件藏青色西装,左胸口袋别着一枚小小的康安城市徽章——那是1994年他刚到任时,一位老书记送给他的,上面刻着“为民务实”四个字。此刻,他将笔记本轻轻放在会议桌上,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各位同志,我是秦宇轩。”他走到主位前,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环视了一圈,“1994年到康安,到今天担任市长,六年多。今天把大家请来,不是听我讲大道理,而是想和大家交交心——咱们康安,是30万山区群众用汗水浇灌的城市,更是200万市民共同的家。我秦宇轩能力有限,但有一腔热血,更有把事办到底的决心。接下来,咱们就敞开了说,有什么想法、建议,甚至批评,都可以直说。”
会议室里微微骚动,坐在左侧第一位的常务副市长谢意江缓缓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微的“嗒”声。他今年52岁,分管财政、发改等核心领域,是康安本土资历最深的干部之一。此刻他推了推金丝眼镜,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却并未第一时间开口。
“我先说。”坐在谢意江旁边的副市长陈立伟(分管城建)率先打破沉默,“秦市长,我干了十五年城建,最头疼的就是老城区改造。现在新区开发势头猛,但老城区的国企家属院年久失修,管网老化,群众意见很大。您刚提到‘统筹发展’,我想问问,对新老城区的资源分配,您是怎么考虑的?”
秦宇轩点点头,翻开笔记本,找到标注着“城建”的那一页:“陈市长,您提的问题切中要害。我的思路很明确——新老城区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共荣’。首先,老城区的民生短板必须优先补上。我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对全市28个老旧小区的全面排查,重点解决管网改造、加装电梯、停车难这三个痛点,资金从市财政的民生专项里优先划拨;其次,新区开发要‘量力而行’,绝不能盲目举债铺摊子。下周我打算带着自然资源局、发改委的同志去新区实地调研,把‘有多少米做多少饭’的规矩立起来。”
谢意江终于开口,声音不疾不徐:“秦市长,您的想法我原则上赞同。不过老城区改造涉及大量国企改制遗留的产权问题,比如原纺织厂的家属院,土地权属还在国资委名下,光靠市财政兜底,恐怕难以持续。”他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秦宇轩身上,“另外,世行贷款项目的剩余资金,原本计划用于新区产业园区配套,现在如果要向老城区倾斜,是否需要重新调整?”
“谢市长问到了关键。”秦宇轩合上笔记本,语气坚定,“老城区产权问题,我建议成立‘历史遗留问题专班’,由您分管发改,我分管督查,联合国资委、司法局,一周内拿出分类处置方案——能确权的尽快确权,能置换的合理置换,绝不能让群众为历史问题买单。至于世行资金,我昨天刚和世行代表通过电话,二期项目重点就是支持‘城乡均衡发展’,其中就有老城区基础设施升级的专项。原计划里新区产业园的配套资金,我们会严格按合同执行,但优先级上,先确保青河乡等四个乡镇的产业路硬化、大坪村灌溉系统验收这些民生工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