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任命大会上的交锋(2/2)
礼堂内瞬间安静,连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声都清晰可闻。秦宇轩坐在第一排,神色平静地抬头看向谢意江,目光坦然且坚定。他今年36岁,1963年出生,15岁考入大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86年给省委林书记当秘书,投身基层调研,对陕西有关惠农政策的制定、落实起到了旁人无可替代的作用;88年至94年康南县工作6年,扎根农村,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让康南县的面貌得到了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在县里享有极高的声望。94年9月至今在康安这片土地上扎根六年,岁月在他眉宇间沉淀出沉稳与坚毅。
李刚微微蹙眉,语气依然平和却透着不容置疑:“谢副市长,省委的提名是经过充分讨论和慎重研究的。秦宇轩同志在复杂局面下的担当与实绩,正是组织考量的关键因素。查办杨明礼案时,他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和人身威胁,毫不退缩,甚至身受重伤;推进世行项目时,他跑遍28个山区乡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抗洪救灾时,他驻守堤坝七天七夜,守护了群众生命安全。这些经历,恰恰证明了他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统筹全局工作的能力。”
“能力固然重要,但市长一职需要的不仅是局部突破的‘尖兵’,更是驾驭全局的‘统帅’。”谢意江嘴角的笑意淡了几分,目光扫过台下其他副市长,“比如当前康安正面临传统工业转型的关键期,老城区改造与新区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也亟待破题。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冲劲,更需要对康安历史脉络、各方利益格局的深刻洞察。秦宇轩同志年轻有冲劲是好事,但有些‘功课’,不是六年就能补全的。我们这些在康安工作多年的同志,或许更能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
坐在谢意江旁边的副市长陈立伟(分管城建)微微点头,眼神里带着认同;财政局长老周则低头翻着笔记本,指节敲了敲纸面,似乎在犹豫要不要开口。
秦宇轩终于站起身,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谢副市长,我理解您的顾虑。但我想先说明两点——第一,‘全局协调能力’不是在办公室里推演出来的,而是在一线啃硬骨头磨出来的。1994年我刚到康安就遇上特大洪灾,驻守堤坝11天转移群众1.2万人、抢修河堤30公里;查办杨明礼案时,我带队暗访20个在建项目,被匿名威胁过三次,但该拆的违建一平米没留;推进世行项目时,我跑遍28个山区乡镇,就是为了搞清楚30万群众到底需要什么。这些经历,让我对康安的‘脉络’有自己的理解——它不仅是历史积淀的老城,更是30万山区群众用汗水浇灌的希望之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干部:“第二,年龄从来不是能力的标尺。我或许比各位少了些资历,但多了份‘把事办到底’的狠劲。1996年我33岁,分管财政招商时带领团队实现考核全省前三;1997年我34岁,推动世行项目落地见效,让山区群众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定电。如果省委认为我能扛起这份责任,我秦宇轩在此承诺:未来五年,康安的每一条产业路都要经得起暴雨检验,每一笔民生资金都要晒在阳光下,每一个承诺都要给群众兑现——至于‘能不能胜任’,请同志们用时间来检验。”
礼堂里响起细碎的议论声,有人低头私语,有人抬头打量着台上这对“新老交锋”的干部。李刚适时总结:“同志们,省委的决定是基于康安长远发展的全局考虑。秦宇轩同志担任代市长后,希望市政府班子团结一心,支持他的工作。接下来,各区县、各部门负责人留一下,秦市长要和大家开个简短的见面会,明确近期重点工作。”
会议结束后,谢意江站在礼堂门口,看着秦宇轩被一群干部围住交谈,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眼镜腿。他身旁的秘书低声道:“谢市长,要不我去跟秦市长聊聊?毕竟后续工作还得配合……”
“不必。”谢意江摆摆手,抬眼望向窗外——秋日的阳光穿过梧桐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市政府大楼顶端的国徽熠熠生辉。他沉默片刻,最终只是轻声说了句:“走吧,该去开班子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