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第一次常委会上的答卷(1/2)
十月的康安,秋意已浓。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市委办公楼主楼三层会议室里,深棕色皮椅整齐排列,白色搪瓷杯中的茶水正冒着热气。墙上挂钟的指针缓缓走向九点,市委常委们陆续就座,翻看着面前的《康安市1994年四季度重点工作方案》。
秦宇轩提前十分钟就到了会场。他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将那个边角已经磨损的笔记本轻轻放在桌上。作为新补选的市委委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市委常委会。会议开始前,他走到陈景明书记身边,轻声说道:\"书记,这是我这两周调研的情况,整理了些想法,等会儿想跟大家汇报。\"
陈景明接过笔记本,随手翻了几页。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页边还贴着几张群众手写的纸条,有一页的页脚甚至沾着泥土。\"好!\"陈景明眼睛一亮,拍了拍秦宇轩的肩膀,\"咱们常委会要的就是这样的基层声音。等下重点听你的汇报。\"
上午九点整,会议正式开始。在各位常委依次汇报完分管工作后,轮到了秦宇轩。他站起身,将笔记本摊开在桌上,指尖准确无误地落在\"老旧小区供水\"那一页。
\"这两周,我重点调研了12个还没有通自来水的老旧小区。\"秦宇轩的声音沉稳有力,\"最典型的是人民东路的纺织厂宿舍。那里的380户居民,至今每天都要靠三轮车拉水度日。一楼唯一的水龙头前,凌晨四点就开始排队。我亲眼看见七十多岁的王大爷,因为拎水上下楼,这个月已经摔了三次。\"
说到这里,他从笔记本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手绘的小区管网图。图纸上的线条虽然简单,但红笔标注的改造路线清晰可见。\"这是纺织厂退休的老工程师带着几位老工人,用三个晚上测绘出来的。他们表示愿意出工出力,居民们也同意每户凑200块钱。现在,就差政府牵头协调资金和施工队了。\"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分管财政的常委刘志国率先开口:\"86万的改造资金不算多,财政这边可以挤出40万。剩下的部分,我来对接市属企业,应该能凑齐。\"陈景明当即拍板:\"这事要快。冬天马上就要到了,没自来水的日子太难熬。就按宇轩同志提出的方案办,下周成立专项小组,由你牵头负责。遇到问题随时提,常委会给你撑腰。\"
秦宇轩刚坐下不久,待其他常委发言间隙,他又翻到了\"农村医疗\"那一页,再次站起身来。
\"在调研中我还发现,郊区12个没通柏油路的村子里,有8个村的村医连最基本的血压计都没有配齐。最偏远的青山村,村医每次进药都要背着药箱走三个小时的山路。\"秦宇轩的语气变得沉重,\"我跟卫健委的同志商量了一个应急方案:先给每个村医配齐基础医疗设备,同时修两条临时砂石路,让药品能够用三轮车送进去。设备需要15万,修砂石路需要30万,如果从民生专项基金里支出,下个月就能落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