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寒门的仕途传奇 > 第214章 为民之路:秦宇轩的康南三年答卷

第214章 为民之路:秦宇轩的康南三年答卷(1/2)

目录

时光为卷,奋斗为笔。当第三圈年轮刻上县委大院里的梧桐树,秦宇轩在康南的三年,已悄然化作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这不是一份写在纸上的汇报,而是写在百姓笑靥里、写在城乡变迁中的温暖之中。

秋阳透过窗棂,在秦宇轩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角那本陪伴他三载的工作笔记,扉页上“民生无小事”的墨迹,依稀可见初来时的锋芒,如今更添了几分岁月淬炼后的沉稳与坚韧。

这三年,始于一场刮骨疗毒般的自我革新。张茂林案的尘埃早已落定,但它所激起的改革涟漪,却持续涤荡着康南的每一个角落。曾经因监管漏洞而蒙尘的民生工程领域,如今已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在新落成的安置社区,每一栋楼宇的醒目位置,都镶嵌着一个独特的“身份标识”——工程质量追溯码。居民只需轻松扫码,建材来源、检测报告、施工环节、监理记录便一目了然,阳光照进了曾经隐秘的角落。县住建局的档案室,往日里堆积如山的卷宗台账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实时跳动数据的电子监管平台。三年来,“零投诉”成为康南民生工程质量最有力的注脚。这一切,始于秦宇轩在某个深夜敲下的一行关键批示,成于其后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他与相关部门一遍遍推敲、打磨,将监管的篱笆扎得密不透风。

“政策要沾泥土、带露珠。”林致远书记的这句嘱托,被秦宇轩奉为圭臬。他坚信,最鲜活的智慧深植于大地,最迫切的诉求来源于民间。于是,康南的农村改革,将“指挥部”前移到了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

他的足迹,遍布全县12个乡镇、89个行政村。在听取一位老农关于“望天田”的叹息后,“小农水”改造被提上日程。但钱从何来?他创新思路,推动项目与村集体合作社深度绑定,引入社会资本,同时让村民成为工程的“主人翁”和监督员,一举破解了资金与管理难题。面对大量留守老人的寂寞与无助,他盘活全县23处闲置校舍资源,将其改建成充满温情的“村级幸福院”,并联动县乡医疗机构,将定期的义诊服务送到老人身边。一碗热饭,一次问诊,一声问候,让夕阳时光重焕光彩。

这些带着浓郁“康南泥土气息”的改革,或许没有响亮的口号,却精准滴灌了百姓最焦渴的心田。去年底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康南农村群众的满意度跃升了28个百分点——这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是民心向背的生动写照。

民生工作的温度,往往蕴藏于细微之处。

向阳小学的那片操场,如今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红色的塑胶跑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孩子们奔跑跃动的身影交织成最富活力的图景。秦宇轩下乡路过时,总会驻足片刻。栅栏外,他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眼中闪烁着期盼兑现后的明亮光芒。这光芒,是他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