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常委会上的暗流(1/2)
1990年8月6日,县委会议室的空调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满室的凝重。秦雨轩坐在主位上,指尖轻轻叩了叩桌前的《干部调整建议名单》,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常委,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议一议各乡镇和局办的班子调整。这次调整的核心原则,是‘能者上、庸者让’,把真正干事的人放到关键岗位上。”
话音刚落,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周明远便率先开口,手指在名单上划了道弧线:“雨轩书记,我有个疑问。
陈桥镇的镇长人选,怎么会是李凯?他在开发区任副主任时,项目推进慢了三次,论资历和成绩,都不如现任副镇长张磊啊。”
秦雨轩抬眸看他,语气坦诚:“李凯在开发区的问题,我专门调了材料,不是他推进慢,是前任领导留下的征地纠纷没解决。他用三个月理清了历史遗留问题,这股韧劲正是陈桥镇需要的——那里马上要落地农业产业园,得有人能啃硬骨头。”
“可张磊在陈桥镇待了五年,熟悉每一个村的情况!”周明远提高了声音,“干部调整总得考虑基层的稳定性吧?这么动,
坐在另一侧的常务副县长赵伟这时插了话,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慢悠悠地说:“明远书记这话有道理,但我倒觉得,县财政局局长的人选更值得商榷。
推荐的王芳是从市财政局调过来的,虽然业务熟,但对咱们县的财政盘子不了解,万一衔接出了问题,影响全年的预算执行怎么办?”
这话像是点了导火索,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建国立刻附和:“赵县长说到我心坎里了。财政是命脉,还是得用‘自己人’。现任副局长老郑跟着干了八年,每一笔支出都门清,凭什么要让给一个‘外来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