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寒门的仕途传奇 > 第157章 试点破题与中期调研

第157章 试点破题与中期调研(1/2)

目录

7月5日的晨光刚漫过清河县乡企办的灰瓦,秦宇轩已蹲在墙角,指尖划过政策执行台账上密密麻麻的红叉。“种植补贴发放延迟”“信息核对出错”“政策解读偏差”——这串熟悉的问题,正是他此次牵头清河县试点的核心靶心。四个月前调研时埋下的“政策落地难”症结,如今要在这片土地上开出解药。

“秦主任,趁热吃口粥。”乡企办主任老周端来一碗小米粥,瓷碗边缘凝着细密的水珠,“这些台账我们翻了半月,越翻越乱,就像一团没头绪的线。”

秦宇轩接过粥碗,暖意顺着指尖淌进心里,却驱不散眉头的褶皱:“老周,带我去红星村。台账是死的,群众的难处才是活的答案。”

踩着晨露走进红星村,村会计李大爷的炕桌瞬间撞入眼帘——半尺厚的泛黄账本摊开,潦草字迹间满是涂改痕迹。“秦主任,俺们真没偷懒。”李大爷枯瘦的手指点着账本,“全村237户,种玉米的、种蔬菜的、种果树的,补贴标准各不同,手工算一遍得三天;再核对身份证、银行卡,又得耗一周。上个月有户人家,就因名字写错一个字,补贴晚发了半个月。”

秦宇轩翻开账本,一处改了三次的补贴金额刺痛了眼睛:“这就是问题的根——人工操作效率低、易出错,政策再好,落不了地也是白搭。”

当天下午,乡企办的小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秦宇轩将《系统落地攻坚方案》铺在桌上,红笔圈出的“两步走”计划格外醒目:“7月完成乡企办基础版系统搭建,同步培训3名技术骨干,让‘数据跑路’代替‘人工跑腿’;8月给各村配电脑,骨干分片驻点,手把手教村民用系统。”他点开笔记本里的政策解读模块,“这里录了动画讲解,比如‘玉米补贴按亩算,果树补贴按棵给’,一看就懂,比发厚厚一摞文件管用。”

与此同时,三百公里外的古川县,赵科正对着投影仪犯难。屏幕上的“政策执行流程表”写满三页A4纸,从村民申报到补贴到账,要过8个环节、盖6个章。“赵老师,这流程是县里定的规矩,动不得啊。”县企办主任张梅的声音里满是无奈。

赵科却笑着拿出岚水县的调研案例:“我们调研时发现,东风乡也曾被‘流程繁琐’卡脖子,后来把‘村审核’和‘乡复核’合并,用系统共享信息,环节减了三分之一,效率提了一倍。政策是铁规矩,但流程可以做‘软调整’。”

接下来的一周,赵科带着团队泡在各个部门。他们取消“手写申请书”,开发系统在线填报功能;合并“纸质材料审核”与“信息录入”,实现“审核通过即同步录入”;推行“电子签章”,除最终审批环节外,其余签章全在系统内完成。流程优化后,补贴发放周期从20天压缩到7天,村民们编了句顺口溜:“以前跑断腿,现在点鼠标,补贴到账快,心里乐开花。”

云溪县的粮机厂房里,孙工正围着一台锈迹斑斑的设备打转。“孙老师,不是我们抵触新系统。”厂长王强拍着设备外壳,“这是十年前的老伙计,生产数据全靠工人记在小本子上,录进系统反而多一道工序,还容易出错。”

孙工蹲在设备旁,笔记本上飞快画着草图:“不用换设备,加个简易数据采集器就行。”他连夜联系省城厂家,根据设备型号定制采集器。三天后,12台采集器安装到位,数据线一插,生产数据自动同步到系统,废品率从12%降到6%。王强拉着孙工的手笑:“这玩意儿比老会计的算盘还准,以后再也不用盯着生产报表熬夜了。”

7月20日,秦宇轩的手机突然响起,罗竟尧沉稳的声音传来:“秦主任,林书记计划下周去三个试点做中期调研,不是收尾,主要看前半个月的推进情况,帮你们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