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寒门的仕途传奇 > 第65章 归程别友忆耕耘

第65章 归程别友忆耕耘(2/2)

目录

算到最后,他心里一震:1978年4月,也就是大一上学期第二个月,他接手“徐记家常菜”第一个店的改造,如今一年零三个月过去,三个店的分成加起来竟有五千三百多块!要知道,普通工人月薪不过三四十块,这相当于一个工人近十二年的收入。他想起每次对账,徐老板总笑着把钱递过来:“轩子,这钱你该拿!当初第一个店快黄了,是你说要把陕菜做精,搞‘提前预定’拉回客人;开二店、三店,从选址到装修,哪样不是你拿主意?没有你,我这生意早垮了。”

可徐老板妻子的态度,秦宇轩看得明明白白。有次送新菜品清单,他在门外听见夫妻俩吵架。徐妻声音尖利:“他一个学生,就来转两圈、写几张纸,凭啥拿这么多?咱们起早贪黑,还不如个外人!”徐老板的声音满是无奈:“你懂啥?轩子的脑子值钱!上次三店被抢生意,是他想出‘家庭套餐送酸梅汤’,才把客人抢回来的。没他,三个店都得完蛋!”

秦宇轩当时没进去,悄悄放下清单就走了。他知道徐老板清楚他的价值,可枕边人的抱怨终究是根刺。其实他早有打算:手里有五千多块钱,又有一年多的经营经验,真要闹僵,大可以自己做点小生意,或是专心搞学习。更何况家里还有三个姐姐撑着,她们在兴县县城开的缝纫店,这些年做得有声有色,也让他多了份底气。

想起三个姐姐,秦宇轩的嘴角不自觉扬起。大姐心灵手巧,踩缝纫机的手艺在县城里小有名气,无论是中式的对襟褂子,还是时兴的西式衬衫,经她手做出来的,针脚平整、版型周正;二姐擅长打理生意,嘴甜会说话,总能摸清街坊邻居的需求,进货时专挑质量好、花色俏的布料,店里的布架上,蓝的卡、的确良、灯芯绒摆得满满当当,引得姑娘媳妇们常来光顾;三姐细心踏实,负责算账和打理店铺卫生,把小店收拾得窗明几净,账本记得清清楚楚,连一分一毛的出入都不含糊。

去年寒假回家,他还去店里帮过忙,见店里挤满了做衣服的顾客,有的是来定做过年的新衣,有的是买布回去自己做,三个姐姐分工明确,忙而不乱。大姐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笑着跟他说:“轩子,现在政策好,大家都想穿得体面点,咱们店的生意比去年好多了,年底还攒下不少钱呢。”看着姐姐们脸上的笑容,秦宇轩当时就觉得,家里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四个姐姐里,四姐秦远晴和他一样在西安读书,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师范院校放假时间和他们相近,算算日子,四姐肯定已经动身回兴县了,等他到家时,四姐一定早就坐在家里的炕头,等着和他聊校园里的新鲜事了。他从行李箱里拿出给家人带的东西:两盒水晶饼是给母亲的,一包花椒给父亲,特意挑了几匹颜色鲜亮的碎花布——是给三个姐姐的缝纫店带的,西安的布料花色比县城多,说不定能帮店里添些新款式;还有一本崭新的《现代汉语词典》,是给四姐秦远晴买的,知道她学师范专业,备课、查资料都用得上,四姐见了肯定高兴。

夕阳渐渐西沉,把宿舍地板染成暖黄色。秦宇轩把账目收好,锁上宿舍门,往校门口走去。路上学生越来越少,只有几声蝉鸣提醒着盛夏未过。这一年多的收获远不止金钱:专业课成绩稳居班级前列,在“徐记”的历练让他摸清了生意门道,更和302宿舍的兄弟们结下了深厚情谊。而家人的支撑,尤其是三个姐姐把缝纫店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有四姐在家中等着他,更让他心里踏实,无论未来选择继续和徐老板合作,还是自己另谋出路,都有了退路和底气。

走到校门口,秦宇轩抬头望了望北方交大的校门,默默道了句“暑假快乐,开学再见”。随后,他拎着行李,脚步坚定地朝汽车站走去——兴县的麦子该熟了,他要回家帮父亲收麦,去姐姐们的缝纫店搭把手,和四姐热热闹闹地聊个够,也趁着这个暑假,好好规划下一步的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