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傻柱!你他妈又勾搭我妹!(2/2)
他拖着长音,车子已经滑了出去。
“听哥一句劝,你这自行车,该上油了!别光顾着给车链子抹油,那心眼儿里的锈疙瘩,也得时常擦擦亮!”
说完,脚下一用力,自行车就窜了出去。
何雨柱回头瞥了一眼,许半夏正使劲揪着许大茂的袖子吵吵着什么。
啧。何雨柱心里一动。
这模样,还真有点像他刚认识她时,菜站里那捆水灵灵、带着露珠的新上市鲜菜。
他扭回头,吹着不成调的口哨,朝着轧钢厂骑去。
到了实验室,沏好了茶。
瞅着那台崭新的多因子联控培养箱,心里头那套琢磨了不知多少遍的道理,又清晰地浮现出来。
他这套法子,核心就讲究个“物尽其用,因地制宜”。
国家底子薄,精密仪器金贵又稀少,不能指望每个厂子都配得起。那就得在现有的家当里,琢磨出最管用的路子!
有多少米,做多少饭;有什么料,炒什么菜。先把生产搞上去,把技术普及开,才是硬道理!
这就好比过日子,不能光瞅着别人家吃肉,自己得先想办法把窝头蒸暄腾了,把菜汤熬香浓了。
故而,他这套设计,打根子上就奔着“皮实、耐用、好伺候”去的。
什么进口的红外监测仪、洋气的全自动温控,在他这儿,统统让位给食堂颠勺悟出的震荡节奏、四合院拉灯绳得来的光照灵感,以及用扎实的工业材料硬堆出来的精准温控。
他要的就是,哪怕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的老师傅,照着章程,也能把这箱子玩转,把菌群伺候好。
这些弯弯绕绕的门道,是他何雨柱结合了后世见识与当下现实,一点点抠饬出来的真本事。
他收拢飘浮不定的心思,深吸一口气,稳了稳神,准备给徒弟们亮亮这“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真功夫。
何雨柱招呼梁东和马华他们过来。人到齐了。
他伸手,轻轻拍了拍冰凉的箱壳:
“都瞅瞅!人家上海林工这手艺——瞧瞧这焊缝,匀溜得跟白案师傅揉的面团似的,挑不出半点儿毛病!”
说着,咔哒一声拧开了电源旋钮。
箱子里头的灯一下亮了,泛着柔和的暖光,恒温系统开始低低地哼唧起来。
马华好奇,抻着脖子就想往里瞅。
何雨柱胳膊一横,给他挡了回去,笑骂:
“急啥?好饭不怕晚!当时我提这设计的时候,林工还说我这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异想天开?”
他下巴一扬,满是得意:
“今儿个,就让他们瞧瞧,咱这螺蛳壳里,装的什么乾坤!”
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设置震荡模式的时候,
“都给我记住咯!这震荡,它不是瞎晃荡!得讲究个巧劲儿,跟咱爆炒腰花一个理儿——全凭腕子带动,力度匀实,节奏分明!”
他边说边把频率往上调了调,看着里面菌液翻滚起来,那叫一个均匀。
“瞧见没?就这效果!当年我跟林工说,就照着我们食堂大灶颠勺的节奏来,他还不信邪!现在咋样?这数据波动率,压得比头发丝儿还细!”
轮到演示昼夜光循环了。
何雨柱没直接按按钮,反而回身,扯了扯墙上那根老灯绳。
“瞅见没?灵感就打这儿来的!苏联老大哥那套精密定时器,金贵着呢!咱呢?一根电阻丝,加个使巧劲的开关,齐活!”
“成本砍下去九成!效果一点不打折扣!这就叫因地制宜!”
梁东琢磨半天,问:“师父,咱这人工拧旋钮,真能比全自动的强?”
何雨柱大手一挥:
“咱要的是皮实!你想啊,东北零下三十度冻成冰坨,江南梅雨天返潮能拧出水来,那全自动的玩意儿,趴窝了咋整?”
他说着,抓住那个大旋钮,猛地一拧——“咔哒!”声儿清脆利落,带着股子狠劲儿。
“听听!这才叫工人的手感!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侬晓得伐?咱这活态循环法的根子,就在这儿!”
正说着,旁边连接培养箱的圆形记录仪,“咔哒咔哒”地开始工作,一支纤细的墨水笔在缓缓转动的方格纸上,画出了一条平稳上扬的优美曲线。
何雨柱一把扯下那截记录纸,用手指着上面清晰的数据,兴奋地对着光比划:
“都瞅瞅!瞅瞅这线!多平顺!细胞活性稳定性,按这趋势推算,起码提升了这个数!”
他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个九的手势,脸上是压不住的得意,
“比上海所之前报的八点二还高出一截!”
“服不服?!就这硬邦邦的图纸,拉到部里培训上去,就是咱最硬的活招牌!
何雨柱一回头,看见徒弟们一个个眼神发直,满是敬畏。他忽然压低身子,轻声说:
“知道为啥有好东西,咱不藏着掖着不?”
他说了四个字:“物尽其用”。
“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上!设备研发出来不投入实战,难道当菩萨供起来?”
他直起身,眉毛一挑,那股子混不吝的得意劲儿又回来了:
“等着瞧吧!等这批参加培训的厂子,全都用上咱的设计——到时候,就不是咱们求人办事儿喽,是别人捧着金饭碗,来求咱的技术咯!”
众人望着细胞活性提升的数据,满眼敬畏时,他却轻抚培养箱外壳,话锋忽转:
“可惜啊,这箱子再皮实,震荡光照调得再巧,监测上终归差了口气。活态循环讲究呼吸节奏,眼下人工拧旋钮盯温变,到底是盲人摸象。”
他敲了敲箱体侧壁的手动旋钮,摇头道:
“真要拿捏微生物的脾性,非得把溶解氧、pH值这些眼睛给装上不可!否则再好的巧劲儿,也只是摸黑炒菜,算不上掌勺颠乾坤。”
徒弟们似懂非懂,却见何雨柱笑了笑,
“等着!等探头难题攻破,咱给这铁壳子插上眼睛——那才是真正的微生物作战方略!”
话音刚刚落下,宋老带着人就进来了。
进来之后,围着培养箱转了两圈,“我那天回去后,跟部里几个老伙计听说这东西成了,都坐不住了!
瞧瞧这设计,这做工!思路巧妙,用料扎实,最关键的是——简单、皮实、好用!这才是能真正在全国厂矿落地生根的金钥匙!”
何雨柱咧嘴一笑,接过话头:
“宋老,您来得正好!我这儿刚做完最后的数据验证,效果比预想的还好!
正想着打包好了,提前送到友谊宾馆的培训会场去熟悉环境呢。这下省得我找车了。”
“哈哈哈,你小子!”
宋老闻言更是开怀,转头对跟他一起来的两名技术司的干部吩咐道:
“听见没?何科长都给你们安排好了!小心着点,这可是咱们这次培训的宝贝疙瘩!”
“您就放心吧,宋老,何科长。”
看着设备被稳稳当当地抬了出去。
宋老这才收回目光,看向何雨柱:“柱子,设备是好设备,思路也是好思路。”
他顿了顿,
“我给你交个底。到时候,肯定会有欣赏你、支持你的,但也难免会有一些……嗯,比较固执的老专家,会提出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
可能会揪着理论依据、长期稳定性,甚至是你这厨子出身的背景做文章。”
“我要你记住!如果遇到实在无法当场回答、或者容易陷入无谓争论的问题,不要硬顶,不要纠缠!
你就大大方方地说——这个问题涉及更宏观的工业基础与技术路径选择,我有更全面的考量,建议在后续的统筹讨论中再深入探讨。
或者说我个人专注于解决现有条件下的实操问题,更深层的理论构建,正在由部里组织专家攻关。”
他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语重心长:
“把问题引到我这儿来,不丢人!明白吗?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把方法推广开,把生产搞上去,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精力解决有无问题!
而不是陷入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和口舌之争。有些争论,现在没必要,也争不出结果,反而耽误正事!”
“宋老,我明白了。”何雨柱点了点头,“我知道轻重。到时候,我一定把握好分寸,一切以推动技术应用为先。”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宋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抓紧时间,把培训要用的教材、教案再夯实一下!我等着你在全国同行面前,堂堂正正地亮剑!”
说完,宋老转身大步离去。
实验室里暂时安静下来,只剩下何雨柱和几个徒弟。马华凑过来,小声问:“师父,那些老专家……很难对付吗?”
何雨柱嘴角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
“难不难对付,都得过这一关。宋老这是给咱们穿了件防弹衣啊。
行了,别愣着了,该干嘛干嘛!真正的硬仗,还在后头呢!”